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1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7/5/3

作者

□文/李江河

浏览次数

986 次

贸易贫困化增长研究
  20世纪五十年代,普雷维什、辛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以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在“普雷维什—辛格命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理论。保罗•格鲁克曼利用规模经济递增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及南北不平衡发展原因。芬德利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或投资增长会引起贸易条件恶化。汉斯•辛格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有全面恶化趋势,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出口初级产品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转换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条件长期恶化问题。鲍尔德温、哈伯勒等学者认为,普雷维什所论及的净实物贸易条件(NBTT)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只有收入贸易条件(ITT)和要素贸易条件(DFTT)才能确切地反映这些国家的贸易状况。
  一、贫困化增长理论
  (一)出口贫困增长前提条件。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处于分工低阶梯的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量增加出口必然造成价格大幅下跌,这样产量提高的收益将由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完全丧失,从而造成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增长前绝对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1991年彼特•林德在《国际经济学》中归纳了贫困化增长前提条件:第一,国家贸易的增长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增加该国的出口品供给(增加其贸易意愿度),而且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必须足够大,以至能够对国际价格发生影响;第二,国家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第三,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无价格弹性的;第四,该国必须是贸易大国,因为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变化才会影响世界商品价格。
  (二)出口贫困增长条件存在的判定
  1、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乘以出口数量指数。由于贸易大国的出口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这就意味着如果贸易大国要增加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就必然导致该产品价格下跌,如果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小,贸易大国要增加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就导致该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超过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即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贫困化增长,贸易的扩大反而导致了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
  2、价格贸易条件与进出口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产品贸易本质上是各国要素间的贸易,产品的贸易条件实质上反映了要素的贸易条件。如本国技术先进,要素生产率较高,用来换取一定数量进口产品的出口产品消耗的生产要素越少,表明本国要素贸易能力越强,要素贸易条件对本国就越有利。因此,如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超过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出口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本国出口部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出口供给量大量增加,可能使得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比例超过出口部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比例,最终结果是要素贸易条件恶化:虽然贸易量增加了,但本国福利水平却下降了。
  二、我国贸易条件分析
  (一)我国贸易贫困增长前提条件
  1、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381.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平均增幅远远高于实际GDP8%的平均增幅,达到17.0%,从而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是偏向于出口的。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导致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上升。尤其是战略资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将可能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2003年我国钢材、氧化铝、铁矿沙及其精矿的进口分别增长51.8%、22.6%、32.9%。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3、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出口的现实选择是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以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非耐用消费品、进入门槛低、需求价格弹性小,而供给弹性大、容易引起投资过剩,进而引致供给过剩和无序竞争。比如纺织品,东亚、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都是我国轻纺产品的强大竞争对手,在他们产品的替代压力下,我国出口的急剧扩张必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即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4、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已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4221.2亿美元,年均增长17.0%。其中,“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4.6%。2004年我国商品出口达到了5934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6.5%,在世界上的位次上升到第三位;进口5614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5.9%,在世界上排名第三。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稳居世界第三,对外依存度上升到64.0%左右,比2004年上升4.2个百分点。
  (二)出口贫困增长条件存在的判定分析
  1、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判定的最重要依据是贸易条件的恶化,贸易大国出口量的变化可以改变产品的世界价格,使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导致社会福利水平降低,这就是“贫困化增长”。1995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为1.05,出口数量指数为0.8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为0.87;2005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为0.81,出口数量指数为1.4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为1.43。可以看出,10年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出口量上升的幅度明显超过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幅度,我国出口贸易量的迅速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损失,因而收入贸易条件在这个时期呈增长态势。
  2、价格贸易条件与进出口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相对而言,将价格贸易条件和中国的要素生产率变动结合起来,分析中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可能更能明确说明中国外贸是否存在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
  以中、美要素贸易条件为例,以1994年为基期,到2002年中美价格贸易条件为0.63,生产率指数之比为1.30,两国要素贸易条件为0.82,即要素贸易条件是下降的。任若恩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有所扩大,考虑到美国、韩国、日本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可以认为中国的出口部门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对我国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指数之比在这期间是下降的。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在下降。这样,要素贸易条件是下降的。
  可见,尽管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但外贸产业竞争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目前以低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出口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出口量增加极可能使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比例超过贸易增长,仍然可能是福利恶化型的。我国出口贸易极可能是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
  三、我国对外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战略选择
  从以上对贫困化增长前提条件和贫困化增长存在的判定条件分析可以看出,要避免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市场降低外贸依存度。从长远角度来说,坚持内需为主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适当调低外贸依存度,调整我国需求结构和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重,要使内需具有长期的良性自我循环和扩张机制,开发国内市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对国外技术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首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特别是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加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进一步推进市场多样化战略,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弹性。从1991到2003年,我国出口市场,对美国从8.6%上升到21.1%,欧盟从9.8%上升到16.5%,日本变化不,从14.3%下降到13.5%,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越集中,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越低,要素贸易条件降低,贸易贫困化的可能性上升或贸易贫困化程度更深。因此,开辟新市场,减少对美欧日市场的依赖程度应作为国家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同时,调整出口市场的产品结构。
  (四)加强品牌经营,改善企业价格贸易条件。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改变经营方式,由价格竞争转变为品牌竞争,增加单位产品收益,提高企业价格贸易条件。企业应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名牌发展规划,研究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确定赶超目标,动员全体员工,为打造一流品牌共同努力。坚持全球市场理念,加强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品牌宣传,积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运作方式,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不断提升品牌贡献能力。
  (五)适度控制价格敏感性产品的出口数量。我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量”的扩张实现的,采取的是建立在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粗放型”方式。因此,国家应加大征收出口税、资源税的力度和范围,控制原材料及资源性产品出口低价竞争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低价竞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92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