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1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7/5/3

作者

□文/唐洪雷

浏览次数

1526 次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同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市场竞争已经由原来的有形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向无形的、文化技术品牌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企业集团与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世界上不同的学者往往有不同的定义,本文所倾向的定义是马士华教授的定义: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括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并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加工、制造、组装、分销等过程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结构模式。
  英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曾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的供应链网络都比较复杂,为了研究简单,我们假定有这样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所构成的链状结构。即: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位于这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关系,由市场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企业最终会走向合作,因为如果不合作,将难以生存下去。然而,从协同学角度看,合作并不是它们最终的目标,而协同才是最终目标。从自组织理论看,这些企业之间开始可能根本没有交流,而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市场的存在让它们之间有了交流,进而合作。开始时,这种合作可能是无意识的,随着合作的深化,慢慢的形成了规章制度、日常行为规范,此时,企业和企业之间已经互相离不开了,因为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自己利益的减少。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形成了协同的关系。
  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说明问题:在上述供应链中,把它看作一个整体,那么销售收入R则是一个系统的输入,而且是链上各企业的唯一收入来源。这里我们讨论这样一种情况:R在时间间隔△t内的改变量正比于△t且正比于外力F的大小。并且,我们期望,在没有外力时,R=0。此外再要求,当外力撤除后,系统将返回R=0的状态。因此,对于F=0,我们要求系统是稳定且有阻尼的。即:■=-?酌R。其中,?酌是阻尼系数,当把外力F加上之后,我们可得到:
  ■=-?酌R+F(t)      ①
  而在这个供应链系统中,F是由系统序参量决定的函数,上式的解可写成:
  R(t)=■e-?酌(t-?子)F(?子)d?子
  分析上式可知,销售收入R不仅依赖于命令的时刻t,而且依赖于它的过去。我们假定系统仅具有瞬时反应的情况,即:R(t)仅与F(t)有关。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假定:F(t)=αe-?啄t,将其代入可得:
  R(t)=■(e■-e■)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绝热消去原理,得到下式:R(t)≈■e■=■F(t)
  实际上,我们可以直接在①式中,令:
■=0就可得到相同的结果。
  分析上式,我们发现,好像系统的收入R(t)和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并没有关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式中的F(t)是系统的序参量,所谓的序参量就是由各个组成部分生成,但是,只要形成了序参量,它就反过来制约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所以,上式的结果恰恰说明了各个组成部分的紧密关系。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序参量的概念:
  序参量:最初来自物理学,在平衡相变理论中。序参量是用来表征相变后的系统有序的性质和程度的。在相变前的旧结构下,序参量为0,从相变点起序参量取非零值。协同学中不同的系统序参量的物理意义也不同。
  首先,我们考察描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宏观指标:运转速率、资源耗费度、自适应性。为了简化研究,我们只处理最简单的情况,即只有促进和削弱系统协同两种截然不同力量存在,我们用+、-来表示。由序参量的两个特性——表征系统状态有序的性质和程度。并且它们是从供应链中产生,而同时又左右着供应链的形态,即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作用于系统,影响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方式。这样,我们可以推断供应链系统的序参量就是对应着不同作用力的F+和F-。将合力细化分解,我们就可以得到供应链中序参量的物理意义:有形资源互补度、信息资源共享度、无形资源依赖度、共同分离度等。
  如果序参量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整个系统是处于某种状态的,这种状态不会有巨大的变化。但当我们对供应链系统加以控制时,即产生新的序参量时,如处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推行了新的管理法则,其中可能是运用了新的ERP管理软件,这样,处于这个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要发生变动,进而影响供应链的组织状态,成为供应链的序参量,带来系统状态的巨大变迁。但是,对于整个供应链系统而言,序参量常常在一起工作,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合作,也可能是竞争(例如在演化中,不同的序参量就彼此在竞争),序参量决定了供应链的总体形态。尽管前面论证出现新的序参量才会影响系统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不出现新的序参量的情况下,供应链系统在现有序参量的左右下,一定是稳定和优化的。
  协同学中的研究发现,系统的序参量是具有交叉关系的:在一段时期里,系统的运动由某一个序参量规定;隔了不久,这一序参量失去统治,另外的一个佼佼者就会取而代之,运动就这样不断进行。所以系统的宏观性质常常可由序参量的共同协作或竞争来阐明。类比到供应链系统,在子系统供应链建立时,企业间的协同依据的是有形资源互补度,因此有形资源互补度起主宰作用,支配其他的供应网序参量,供应链的形态由有形资源互补度规定。但到了供应链运作时期,有形资源互补度失去统治地位,可能由信息资源共享度或无形资源依赖度取而代之,依此类推到整个供应网系统,系统的状态也是在序参量的交互关系中运动。
  如上,在这个模型中,F(t)称为这个系统的序参量,以时间作为自己的变量,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供应链系统中序参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函数来表示出来,还是有些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系统的序参量应该是各个企业中有形资源的互补,而随着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默契,并且这种有形资源的互补也逐渐失去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企业之间的信息协同程度作为这个供应链系统的序参量。而这个信息协同程度除了和时间有关外,还和其他许多因素都有关系,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看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
■=(?茁■+?茁■R■+?茁■R■+?茁■R■)R■-?啄■R■
■=(?茁■R■+?茁■+?茁■R■+?茁■R■)R■-?啄■R■
■=(?茁■R■+?茁■R■+?茁■+?茁■R■)R■-?啄■R■
■=(?茁■R■+?茁■R■+?茁■R■+?茁■)R■-?啄■R■
  其中,Ri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的销售收入,?茁ii为各企业的阻尼系数,?茁ij(i≠j)为企业间相互影响系数,?啄i为企业损耗系数,且i,j=1,2,3,4。
  实际上,在这个模型中,?茁ij就是影响序参量的参数,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协同程度,也就是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时,不是主要靠有形资源的互补,而主要靠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我们可以看到,当取■=0时,有两种类型的解:
  (a)R1=R2=R3=R4=0,这没有意义;
  (b)?茁■+?茁■R■+?茁■R■+?茁■R■-?啄■=0
    ?茁■R■+?茁■+?茁■R■+?茁■R■-?啄■=0
    ?茁■R■+?茁■R■+?茁■+?茁■R■-?啄■=0
    ?茁■R■+?茁■R■+?茁■R■+?茁■-?啄■=0
  根据对b组方程解的稳定性分析可知,在R1、R2、R3和R4都足够大的初始条件下,并且企业之间的信息协同程度比较高时,供应链中的企业收入常常都呈指数增长,这正是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协同学是研究子系统间协同的科学。但是,其研究的前提是拥有精密结构或自适应状态的系统。而对于供应链系统而言,我们希望通过外部控制使其达到自适应状态的,尽管我们可以将外力等价看作系统内部的作用,即将其从组织转化为自组织,但是由于供应链的优化状态仍在探索中,因此在自适应状态下系统的序参量数学方程仍是我们目前所不能确定的,我们可以定性的分析,但是现在我们确实不能论证序参量的完全性和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这也是我们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25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