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已面临着国内市场不足、国外摩擦加剧的不利市场环境。由于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能够获取规模经济和福利竞争效应,减少与他国的经贸摩擦,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因此,为了逾越不利的市场环境,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应立足中华自由贸易区,以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为重点,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全球网络。
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市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7.5%以上的增长率(1979~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6%)。持续26年的高速增长已使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空间不足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探讨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来拓展稳定的市场空间的战略思路。
(一)国内市场环境。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投资、出口一直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作为一个大国,此种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已逐渐显示出市场不足的迹象,即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供给增长速度、总需求趋弱。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总的来看,目前这两者的形势都不尽如人意。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为55567亿元,比2002年增长27.7%,为历史最高;但从2004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渐呈现下滑趋势:2004年增长率(比上年增长)为26.6%,2005年为25.7%。与此同时,消费增长亦不明显。200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9501亿元,比2003年增长13.3%;但在2005年消费增长也出现下滑,增长率(比上年增长)为12.9%。与此相呼应的是,从1997~2005年9年间,除了1999年增长放缓外,人民币储蓄基本呈加速增长态势。2005年12月底,我国居民储蓄突破14万亿元,比2004年底增加2万亿,储蓄率高达40%以上。投资下滑、低消费和高储蓄的“两极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国内市场环境考验。
(二)国际市场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看,仅在国内寻求发展的动力是不够的,还要从国际关系中寻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力量。实际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出口的带动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就一路攀升。据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的商品贸易依存度(商品贸易占GDP比重)接近60%,2005年预计上升为67%;而2004年美国的商品贸易依存度仅为25%,日本为26%,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国家。过度的依赖外资和外贸,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并不令人乐观。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并呈现出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在2005年,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1起,其中反倾销立案调查51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5起,纺织品特保35起。从涉案产品来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纺织品、轻工业和化学工业,占涉案产品的83%。从涉案金额来看,大案件增多,直接涉及金额上升约20%。从摩擦对象来看,目前对我国提出贸易救济的国家正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调查目前已占我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
1、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集中体现在美国、欧盟上。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中美建立正常贸易关系的当年(1979年),美国就单方面宣布对我国7大类出口纺织品实行限额。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且摩擦领域日益扩大。2005年美国共对我国7种产品发起337起调查,占其2005年调查总数的28%,涉案金额约为22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成为被调查重点。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纺织品上。2005年欧盟先后对我国两种纺织品设限,对8种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并对另外十种产品进行监控,涉及金额约20亿美元,占2005年一体化42类产品的66%。
为了减少与美欧的贸易摩擦,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效果并不大。为抑制纺织品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从2005年1月1日起对部分品种征收出口关税,但欧盟仍然对我国的纺织品设限,并在2006年4月对我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美国在2006年3月也开始对进口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进一步提高了纺织品出口关税的税率和征收范围,并在5月20日宣布从6月起要再次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的出口关税。但是,欧盟在5月27日还是要求我国就T恤和麻纱两类纺织品的进口问题进行正式磋商,而我国政府在5月30日亦宣布从6月份起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从此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在短期内并不会削减,反而会愈演愈烈,且其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种常态,将长期存在。
2、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等国。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也将反倾销的矛头指向了我国。在2005年,巴西、南非等国对我国特保调查预警不断,出现了加入WTO后第二个特保案件频发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我国投资增长下滑、消费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我国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且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商品面临着的市场不足难题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并不一定代表着经贸关系的恶化,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最为可行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改善国际市场环境的意义
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不仅有利于区域内各成员国间贸易的增大、投资的加强、资源和技术流动的加快,而且其实行的内外有别的制度安排,在促进贸易自由和区域统一市场形成的同时,又使成员国在区域外的市场上不至于被孤立。因此,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改善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有利于规模经济和竞争福利效应的获取。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容量正在飞速发展,但由于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而面临着瓶颈的制约。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把全球市场内部化为了区域市场,有效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为现代化工业扩大生产、享受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并且,区域经济合作本身就是一个有利于增进福利的过程,它使所有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利。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与区域内部各成员国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也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后WTO时代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削减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摩擦。欧盟、美国和日本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虽然其前后位置已发生微妙变化(2004年,欧盟东扩后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以微弱优势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从原本的第一贸易伙伴位置上退到了第三),但是在短期内这三国并不会被取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们仍将主导我国的外贸格局。但是,对日美欧市场的过度依赖,使日美欧经常以经济联系的不对称对我国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经济关系政治化趋势的加强,使我国在政治上也颇受掣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不仅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出口市场,而且更有助于削减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
首先,有利于减少我国与集团内成员如东盟间的贸易摩擦。其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合作一般是以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为首要目标,通过不断地协商和调整,使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逐渐趋于一致,可规避集团内成员的歧视性待遇。
其次,有利于缓解我国与集团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由于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安排,从而能够形成相对的经济合力和比较优势,有利于我国借助集体的力量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如北美、欧盟相抗衡,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专家预测,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其将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00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000亿美元贸易总量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而我国和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的互补性,有利于双方经贸合作的扩大。有资料显示,2002~2005年我国与东盟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38.1%,远远超过我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如欧盟、美国和日本在此四年的年均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我国对美日欧市场的过度依赖,避免把经济安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三)有利于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由于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有严重的依赖性,因此我国政府除了强调优先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外,还表示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通过“睦邻、安邻、富邻……加强与亚洲邻国的相互信任与合作,缓解热点地区紧张局势,努力实现亚洲的和平与安宁”。近年来,通过建立各种协商机制、合作机制以及加强经贸往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在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带。这个环带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而且对邻国也有利,能够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达成,就为东盟国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一条途径,使东盟国家与我国的互惠互利关系更加密切。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
我国面临的严峻国内、国际市场环境,要求我国尽快建立起一套立足于长远发展需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改善国际市场环境的重大意义,又要求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妥善、周全地处理各方关系,不能急于求成。据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同推进,要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积极融入、循序渐进的方针,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一)建立一个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中华自由贸易区。我国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不管是从全球战略还是从地区战略出发,都应该建立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香港、澳门作为内地通向世界的桥梁和窗口,作为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地,在长期的共同繁荣中,三者关系已达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地步。台湾地区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应该被纳入我国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体系。因此,作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石,我国首先应该建立起一个包括我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两岸四方在内的中华自由贸易区。在2004年1月生效的CEPA,不仅将香港、澳门与内地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也为两岸四地之间构建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先行经验。
(二)以亚洲为重点,积极推进和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21世纪最具经济活力的大陆板块,亚洲是我国进行对外经济交往最有地缘优势的地区之一。我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立足于亚洲来谋求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
1、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10+1”或“10+3”)。在当前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发展最成熟、最完善的是与东盟的合作: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2004年双方启动了为期四年的“早期收获”计划,2005年双方又达成了《争端解决措施》。“10+3”自启动以来,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运作机制和合作形式。它强调在推动东亚国家间的对话和合作的同时,扩大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10+3”经济部长会议已就推动区域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鼓励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合作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虽然在CAFTA和“10+3”的后续建设和操作过程中,必不可少地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是其作为我国开展经济合作最有成效的一个区域,仍然要继续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其进行。
2、进一步完善与东北亚、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1)积极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韩国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与我国的政治、经贸关系良好,其应该是我国立足亚洲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对象。我国应在《曼谷协定》的基础上,拟定双边自由贸易的实施时间表,尽快实施中韩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安排,在此基础上,尽量争取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建立。
(2)进一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推动我国与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亚及里海地区自然资源贮量丰富,在能源供给上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从2001年起,在上海合作组织的领导下,我国与中亚五国已经展开了在能源、航空航天、冶金、化工、机械等领域的合作。我国已在2003年与中亚五国总理的会晤中,响应了创建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并提出了一些框架性构想,细化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理念。目前,双方已着手在海关体系、法律法规、投资环境、运输条件等方面进行协调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中亚的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
3、积极推进与南亚、西亚的经济合作。我国与南亚、西亚各国在经济上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双方在信息产业、能源、交通等方面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与印度在电脑软硬件、与西亚在石油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2003年6月,中印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要改善两国关系,全方位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2004年4月我国提出了与印度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印度的积极响应。虽然我国与西亚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在近几年上升迅速,但是双方并未进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次阶段。我国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合作与磋商,积极适时地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4、积极推进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2002年日本的学者和民间人士提出了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设想。2003年7月初,日本再次提出要建立一个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为核心,建立包括东盟10国及中、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等参加的“东亚经济共同体”。日本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一些国家如菲律宾的支持。在此基础上,2004年11月印度总理辛格又提出了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倡议。印度的这一倡议,不仅得到了东盟各国的热烈支持,而且我国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国应该进一步发挥自己在亚洲事务中的影响力,积极推进亚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积极推动和参与亚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制定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规划时,除了要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以外,同时还要借助各种国际性组织、非正式会议、现有的区域组织,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构筑起我国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网络。从长期来看,我国在构筑区域经济合作的全球网络时,仍然要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重要合作对象。力争通过次区域合作的加强,逐步削减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进一步稳固我国的出口市场,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