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2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7/6/7

作者

□文/裴红梅

浏览次数

900 次

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问题与建议
  人们普遍认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所以我国在生产和出口纺织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仅以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形成的在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会减弱,而且发达国家也通过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逐渐把纺织业改造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重新夺回在纺织品市场上的份额。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着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与发达国家争夺市场的双重挑战,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将成为关系到纺织业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靠粗放型增长获得的
  我国纺织品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创新、开发滞后,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核心竞争力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新装备的比重上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额以及国际市场份额主要是靠出口数量的增长来赢得的,也就是说,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靠“量”、而不是靠“质”获得的。纺织业的出口数量在增长,但利润空间却在压缩。
  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产业结构。行业内竞争力差距过大。我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系数1为正值,但整个纺织业去掉服装后的国际竞争力系数却是负值。由此说明,我国服装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纺织工业总体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品结构。出口以中低档“大路货”为主,高档产品要进口。我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为劳动密集型的“大路货”,而服装出口中大量的高档面料都需要进口。
  (三)地区结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有利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使纺织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出口结构。纺织品出口方式中加工贸易比重大,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偏低,出口地区过于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
  三、低价比较优势会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挑战
  (一)来源于后起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借助各自优势迎头追击。这些国家拥有比我国更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他们的纺织品出口额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逐年增加。
  (二)来源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压力
  1、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重新夺回在纺织品上的市场。发达国家逐步把纺织产业改造成技术密集型产业,他们会借此夺回在传统产品上的市场。高科技面料、纤维给传统的纺织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基础会受到空前削弱。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阻碍。区域集团的兴起,把一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为区域性的贸易障碍。以纺织品为例,区域集团内部的贸易一般实行零关税,而区域外贸易的关税水平一般在10%以上,这种歧视性的关税政策对区域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依然是一道不小的屏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3、发达国家利用环保标准设立“绿色壁垒”,限制我国纺织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绿色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由于我国的纺织企业对“产品环保性”方面的投入很少,环保意识也很淡漠,这直接导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绿色壁垒”。
  4、纺织领域频频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和WTO的特殊保障机制会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极大的阻碍。反倾销和保障措施都是WTO允许的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所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还将受到这一机制的严重约束。而我国这种依靠“大路货”、“大规模”、“低利润”的办法出口换汇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成为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实行反倾销和设限的借口。
  四、我国纺织业比较优势存在弱化的趋势
  我国纺织原料的生产成本应该是有优势的,但由于棉花实行国家专营,棉花的到厂价已经使这种优势失去大半。这种原料的刚性成本降低了整体纺织业的抗市场波动能力。我国劳动力资源原也有优势,但是近年来工资水平几乎上涨了一倍,同时生产效率上不去,消耗下不来,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印巴、东盟等竞争对手相比已经体现不出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工业化品牌时代所需要的低价高质的观点已逐渐被个性化的品牌要求所取代,价格优势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品牌优势已在服装业竞争中占据了越来越强的地位,而我国企业的品牌运作能力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这都将使我国的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
  经过以上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盈利能力、品牌等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持续的出口竞争力。要想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当务之急是要获取竞争优势。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升纺织业的产业结构。不是所有的纺织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处于纺织品价值链上游的高档面料、名牌服装等已经逐渐被改造成为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也是发达国家攫取高额利润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紧盯价值链上游,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来提升我国纺织业的产业结构:提高加工的精度,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加大技术密集型纺织品的生产和开发,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加强品牌建设,树立环保意识,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冲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
  (二)实行多元化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按应用的不同领域纺织产品分为: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衣着用是纺织品的主要传统用途。然而,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纺织新产品的运用和新材料的开发,纺织品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如今,纺织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交通、军事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是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纺织品,它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回报的特点。而且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在生产规模、更新换代速度和应用的广度、深度都极具潜力,各行业的发展都为产业用纺织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产业用纺织品成为发达国家纺织品的新利润增长点。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为产业用纺织品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三)建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是建立并维持竞争优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可以实现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通过有意识地把优势企业聚集起来,构成一条相互依赖和相互推动的产业链,让其发挥集中的、群体的作用,从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东南沿海一带,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星火燎原之势串起了一条黄金链,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因此,产业集群经济应当作为我国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比较成功的方向。
  (四)建立纺织业快速反应系统。纺织服装业反映了现代消费者个性、多变的需求,纺织品的流行周期越变越短。面对迅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服装企业需要进一步缩短对市场变化的响应时间,实现“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低成本”的经营管理模式。于是,快速反应系统日益受到纺织服装企业的重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和零售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延伸。快速反应系统在纺织产业的绩效已经得到证实,我国这样的纺织大国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尤为重要。■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194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