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通过对当今东亚经济合作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在未来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发展对策。
一、东亚经济合作现状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性质及内容。东亚经济正在走一条最终通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消灭国家之间阻碍经济贸易的障碍,实行区域内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过程。
1、东亚经济合作类型。可分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东盟与中国的合作以及东盟成员之间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南南合作”,但这种合作基本不具备成功的条件,因为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吸收其他成员国的商品,并且这种合作还存在严重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国家很难获得更高的国民福利。因此,“南北合作”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主要指日、韩与东盟的合作以及日、韩与中国的合作,这种类型的合作对整个地区经济增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东亚经济合作内容。东亚经济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贸易与投资方面。从贸易上看,2004年中国与东盟的对外贸易额为1058亿美元,东盟跃升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日本长期在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前三位中,韩国对华贸易连年高速增长,2004年达到41.7%。投资方面,东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无论是中国、日本、韩国,还是东盟各成员国,现在都互为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对象,依存度在不断提高,合作潜力巨大。
(2)货币与金融方面。1997年9月日本率先提出创建亚洲货币基金,向遭受打击的国家提供贷款。2004年6月22日第一只亚洲债券共同基金正式宣布启动。货币金融方面的合作,虽然不会像贸易投资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东亚经济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
(3)产业的转移与集聚。雁行模式的成功,完成了东亚地区第一轮产业转移。而投资引发的第二轮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并具有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内部化的趋势,验证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东亚地区得天独厚的劳动要素禀赋,使其很快变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世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有利于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将继续推动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各方现状
1、东盟——尴尬的“领导者”。东盟间的经济合作是典型的“南南合作”,必须把东北亚三强的中日韩拉入合作框架,形成对其有利的南北型合作。相比较三强,东盟的经济实力过于弱小,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小国领导大国”的现象,为了牢牢把握合作的领导权,东盟必须十分了解三强的合作态度及进展,显得底气不足又颇为无奈。
2、日本——冷漠的“最强者”。雁行模式对日本的影响弊大于利,它使日本认为“没有协议的一体化”是最好的选择,导致了日本在东亚经济合作中采取相对消极的态度,大大阻碍了东亚经济合作的进程。但作为亚洲经济最强国,日本是东亚资金的主要供应者,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也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对东亚经济的主导作用依然存在。
3、中国——未来的“主导者”。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从南北型合作中获取切实利益。而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我国对东亚经济合作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从“10+3”的建立到多个双边FTA的签订,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是循序而渐进的。而我国多层次性的产业结构发展使得我国对东亚各国的产品将产生巨大的需求。
4、韩国——良好的“协调者”。韩国国土面积狭小、国内市场有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以世界市场为舞台的经济活动,国家的竞争力以地区竞争力为基础。韩国在东亚合作中扮演桥梁的作用,它是协调和推动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东亚经济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最大差距在138倍左右,并分属多个层次,使各经济体对市场开放的承受力各不相同,在关税和产业保护政策上难以一致。而在产业结构方面,东亚各国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彼此间竞争较大,互补较小,难以形成成员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主导力量与协调机制的缺乏。一方面东盟虽然扮演“小国领导大国”的角色,但限于自身实力,无法继续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日本的经济重心不在东亚,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是暧昧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但尚处在经济起飞阶段,还不足以独立协调区域全局的能力;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需要政府和跨国企业的双重推动,但东亚地区跨国公司数量少,实力也不强,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交流缺乏有效的落实,无端浪费成员之间辛苦谈判得来的合作协定。
3、双边FTA不是“治本之道”。双边FTA涉及谈判的成员国少、差异小、谈判双方利益及立场容易协调,可谓时间短、效率高、见效快的好方法。但它只是回避了一些矛盾和摩擦,并没有真正解决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方差异较大的问题。
二、我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我国应当承担起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的重任。首先,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日本的差距不断缩小。我国吸收了外国在东亚投资的近50%,并已经拥有以航天、电子、生物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产业,在某些基础科技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其次,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我国一定要充分发挥核心大国在经济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从双边FTA谈判到多边合作意向,我国领导东亚经济合作的设想正在一步步具体。最后,我国态度主动而日本仍存观望。我国不可能扮演“等”的角色,而是应尽快地“跑”起来。
(二)协调好与日本的关系。雁行模式的成功证明了日本作为亚洲经济最强国的角色,而中国致力于领跑东亚经济,意味着中国与日本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地位的互换。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日本先迈出一步,只有中日恢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10+3”的进程才能大大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才有可能实现。当务之急,应尽快补上中日双边FTA的“边”,同时努力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三)加快推进双边和多边FTA建设。东亚国家之间文化、政治等复杂而多元,是经济合作的一大难题。但没有永远的伙伴,只有永恒的利益。只要以中日为代表的大国先牺牲一部分利益,以求加大东盟各成员国的参与力度,那么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将不再是根本问题,因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会将这种差异不断中和。差异越小,合作越深入,东亚经济合作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