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ERP系统在企业的推广使用,使企业对信息的可发掘资源变得空前广泛。但是,面对海量的自动化信息,有的管理者反而觉得无所适从,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悖论。解决信息悖论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发掘和使用,本文以战略成本信息的发掘为视角,从价值链、战略定位、成本动因三个方面探讨在ERP环境下的信息发掘问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悖论
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IT)的支持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和内部经营,许多企业的成功得利于IT技术的运用;但失败的例子和成功的例子一样普遍,信息悖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表现为:IT 并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利用IT,企业几乎能在生产经营的每一方面收集到自动化信息,但管理者觉得信息传递给决策的“旨意”并没有比以前更明确,海量信息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受到错误信息的引导。
究其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对信息的“低估”,企业始终只把信息视为经济活动的“输入”,而不把信息视为经济活动的“输出”,即信息也可以是一种商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对于信息的发掘和使用,将海量的信息和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利用对信息的发掘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是在IT时代成功的关键。
二、ERP发展概述及对成本信息的支持
(一)ERP及其发展概述。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缩写,作为新一代MRPⅡ,其概念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首先提出。经过短短几年时间,ERP已由概念发展到应用。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ERP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Ⅱ阶段以及ERP形成阶段。最值得一提的是从MRPⅡ升级至ERP,它在功能上扩展了如质量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过程控制接口、电子通信等新的功能子系统,而且在更高程度基础上进行了子系统间的集成和联系;其次,它在流程工业的应用使得其能支持和管理混合型生产。而且,ERP还融合了多种现代管理思想,如JIT,TQC,OPT,AMS,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二)ERP对成本信息的支持。ERP系统依托诸如网络技术、EDI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条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先进的IT技术与管理工具融为一体,对企业成本信息给予了技术手段上的有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成本控制数据信息的全面性。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数据,一般来说,数据越全面,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有说服力。传统成本控制的数据生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其数据主要集中于生产过程中,对其他领域的数据缺乏重视;二是所采集的这些数据经过一系列固定程序的加工,再以成本项目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控制、分析等成本管理。过程烦琐,工作量大,而ERP完全克服工作量太大的障碍,可以按照管理者的需要采集尽可能多的、全面的成本数据。
2、确保成本信息的真实性。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对于数据的应用至关重要,原始数据经过人工中间处理的环节越多,最后得出的结果出错的可能性越大。ERP采用的模块化集成技术,所有的数据并不需要多次输入,各个部门各个位置输入的数据可以全部共享,这大大地减少了人工出错的机会。正因为ERP有了这种数据真实性保证,才使得在ERP系统下,有可能采用全面的成本数据采集方式,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的多功能需求。
3、成本信息传递及时。企业能否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各级部门能否及时获得和使用成本信息。对成本控制来讲,需要及时的信息反馈,才有可能避免成本偏差的进一步放大。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是靠财务部门按会计报告期来提供成本信息的,在时间上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步伐不相称,在空间上与真正的需求者有距离,妨碍了成本信息的及时到位、及时使用。ERP系统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满足信息快速传递的需求,不同的层次都可以随时从显示层调出权限范围内最近更新的成本信息。
4、ERP具有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多元化功能。就成本控制而言,企业不仅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进行成本核算,还有其他更多的要求。不同的企业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功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层次,对成本管理功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局限于财务框架之内,以满足于对外财务报表为主要目的;而在ERP系统下,成本管理多目标功能的实现变得完全有可能,因为成本数据的采集可以做到全面性,而对成本管理的需求是可以通过在应用层设计相应的计算模型来实现的,不同的模型,其所需的数据都来源于全面的共享数据库,而不需要另行采集。
三、ERP环境下战略成本信息的发掘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如何利用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三个要点:其一,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其二,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它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相融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项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及时和准确的战略性成本信息提供是其基础和保障,没有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支持,再好的战略成本管理构想也只是“无米之炊”。信息的提供分为两个层面,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如前所述,在当前的IT环境下,企业的ERP系统可以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持,提供全面、真实、及时和多元化的信息输入。但是,信息的输出并不是单单依靠程序化的软件可以达到的,要更注重信息的发掘,特别是在当前ERP环境下,战略成本信息可以发掘的资源变得空前广泛,而对于战略管理决策的有用性却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战略成本管理是对公司战略在成本层面的支持,因此依据美国管理学家杰克•桑克的观点,围绕战略管理的内容和步骤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价值链的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下面我们将依据这三个方面对ERP系统对战略成本信息的发掘作较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一)价值链信息的发掘。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外向性”,即它不再将成本管理的视角单单局限于内部资金运动中的价值耗费,而是将企业生产作为整个社会或者行业价值链的一部分,对生产前与生产后的管理要素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将价值链分析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外部。但无论如何,ERP环境极大地增加了价值链信息的可挖掘资源。
在内部价值链的信息挖掘方面,除了对数据的一般分析之外,更要注重对数据的职业判断。内部价值链信息的发掘应该配备最熟悉情况的人员或者人员组合去发掘最真实的战略成本信息。较典型的如研发部门和研发人员,他们承担着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任务,掌握着企业正在进行中的研发项目、产品技术经济水平、设计标准规范等信息。因此,研发部门和研发人员提供的信息专业性、先进性都较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研发人员对于企业成本的概念就不会有财务人员来得深刻,对于产品市场前景的把握也往往没有销售人员认识的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联合这些人员利用ERP系统已有的信息,共同研究新产品的设计、成本测量和定价问题。在新产品正式推出之后,利用ERP数据及时、准确、全面的特点,对先前的决策有一个反馈的程序,然后进入产品设计的循环,去掉那些不增值的作业,降低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对于外部价值链信息的发掘,必须基于价值链企业的ERP环境,而且涉及到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外部价值链信息的发掘最成功的就是对于存货和物流成本的控制,丰田公司降低汽车零部件的存货成本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自己的存货信息与零部件供应商共享。而沃尔玛通过自身的ERP系统和供应商的共享,货物短缺或过剩的信息都可以及时地传递给供应商,从而控制存货的成本。
(二)战略定位信息的发掘。通常而言,企业的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效率,消除浪费和严格控制成本来实现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差异化战略通过为顾客提供更优质和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取胜,这些产品和服务能索要更高的价格。集聚战略其实是前两种战略的混合,是指在通过市场细分来与对手竞争。不同企业战略对成本的收集和利用方向是不一样的,成本领先现有产品的成本控制和费用消除,而差异化新产品的成本规划和流程改进。
但是,在现实中对于战略定位的选择并不是理想化,依托于企业的EPR环境作出企业的战略定位决定是明智的举动。如果一个企业不知道它选择怎样的战略定位是合理的,那么他可以通过市场实验的方式来实现:对于一类商品可以有追求成本领先和追求差异化的型号,在ERP系统实施利用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理念(ABC/ABM)很轻松的就能实现不同型号的收益和成本信息。在这些信息的支持下,企业战略定位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三)成本动因信息的发掘。所谓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企业成本变化的因素。按照成本动因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其分为宏观层面的战略性成本动因和微观层面的生产经营性成本动因。战略性成本动因主要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着眼点于作业能否得到顾客的认可,从而实现产品增值的目的。
在ERP环境下,对于成本动因信息的发掘必须与价值工程分析相结合。作业通常能够形成产品的某项或者多项功能,价值工程分析法是从产品的功能与成本的比值入手,它通过两种方法来提高产品的价值: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产品的成本;或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品的功能。通过ERP系统,一方面要细化作业成本的成本分配,提供准确的动因成本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产品价值链的分析,从市场到作业、再到成本的追究成本应该是多少,探究它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基于ERP环境发掘的信息对作业进行整合或者优化予以去除,对企业成功实施价值工程会有很大的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