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日益规模化和集中化,出现了在一定区位范围内某一种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的现象,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中国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等。这表明一定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呈局部集中的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往往带来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应,我们把这种因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而给单个企业带来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经济。
所谓产业聚集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复合型有机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相当于一种有组织的市场并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规则,企业间的经济、技术等交流活动就顺着这样一种网络来进行。产业聚集的本质就是关联性强的各个行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一、产业聚集区优势分析
(一)产业聚集有利于节约企业交易成本。产业聚集有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地克服机会主义和增加信息交流。具有外部性的空间聚集可以降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平均使用成本;大量企业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企业间的交易频率,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并且使这些企业能够获得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充分供应、降低了生产成本,等等。
(二)产业聚集有利于改善市场特征。对于上游企业而言,在下游企业集中的地域投资本身就意味着贴近市场,拥有有效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在上游企业集中地域投资更能适应需求多变、技术多变的市场,可以获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向旁侧关联,可以促进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产业聚集有利于吸引聚集区域外的客商来订货采购,从而增加市场规模,随着集群的扩大该产业的专业人才也向这一区域流动,形成专业化人才市场。
(三)产业聚集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地理集聚提供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面对面的交流渠道,促进了各种信息的流通。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网络将企业连接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中,进一步促进了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和转移,而不仅仅像传统模式中大多数创新活动只发生在大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或中心区域。各企业彼此接近,都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企业集群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是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联系协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集群深厚的社会资本的存在,有效地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培育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环境。
(四)产业聚集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的组织形式。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分散布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划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属的分割造成了“村级村有,乡级乡有”的分散格局,使土地分割细碎化。企业在低水平上散布各村镇,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产业的地区分散是造成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促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的集中,形成产业集聚,可以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
二、我国中小企业群存在的产业聚集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群大多未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这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间的合作不够。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心卫星工厂制度在我国发展不够普及。卫星工厂制度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存共荣,产业基础稳固,促进所得分配均衡;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企业纷纷与跨国企业建立联系而忽视了与本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这就削弱了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最终只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群内“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合作研发能力不足。在这个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抢先取得高科技成果往往离不开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合作研发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通过合作研发,不同企业能够以相对少的资金、人才的投入更快地取得更为先进的成果,以抢先获得高附加值利润。我国中小企业群与科研院所合作较少。我国的中小企业群尽管有不少靠近大学及研究机构,而且这些大学或研究机构大都具有相当的研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邻近的科研机构大都没有较好地成为企业群重要的创新来源。相反,以硅谷为例,硅谷毗邻斯坦福大学,其主要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都来源于此,使企业与研究机构形成了研究成果与商业化互动发展的局面。良好的创新能力使硅谷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
(三)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阻碍。现有的僵化的人事管理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阻碍,不能对人才的流动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各地对人才流动政策的放宽和激励性分配机制的实行,会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群的建立。
三、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群发展政策建议
具有潜在聚集优势的地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制度条件,才能真正启动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一)完善市场机制,减少制度性障碍,为聚集区内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产业聚集规模的形成是受聚集体内部生产要素移动的成本节约的利益驱动。对于聚集体企业来说,聚集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空间形式,不仅降低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还为企业带来公共资源共享的外部经济,为此政府应加强这种资源配置的外部性。
(三)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聚集的政策。首先,要在政策上作适当的规划,使现有或将成立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相辅相成的分工合作关系。其次,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群而不仅仅是企业群,这就需要制定一套整体的扶持方案。为此,应注重关联产业的配合,对于优先发展的行业,应该注重于客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性地选择适合于各地区发展的工业。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长期的战略准备,易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应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保护环境,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产业升级,形成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五)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聚集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制定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战略;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全力推进环境招商,为专业化招商打造良好平台;引导企业的空间聚集,制定聚集支持政策:如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行业专门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产业聚集的形成,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理念。同时,对政府在产业聚集中的作用应有理性认识。利用聚集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群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但在这里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只是起辅助性作用,主要是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和避免市场失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