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3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7/6/7

作者

□文/胡中林

浏览次数

923 次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优化
  提要 本文在对比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价值链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二者与自身价值链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特征,强调必须从其价值链特征出发优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优化基本设想。
  一、商业银行价值链与工商业企业价值链对比分析
  从共性的角度来看,首先,无论是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客户—银行—客户”形式还是工商业企业价值链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形式,它们都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具有整体性、稳定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关性。这就决定了两种价值链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存在,即要素之间长期以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具有某些稳定的特性与功能,并与外部其他系统的运行相协调。也就是说,通过价值链系统的运行,使得各个要素主体的需求都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其次,无论是商业银行价值链,还是工商业企业价值链,其运行过程都具有连续性,即它们都是通过某些媒介的循环流动实现其运转的,如资金流、信息流等。再次,无论是商业银行价值链,还是工商业企业价值链,其运行机制只是保证了系统的持续性,其本身并不能避免系统内部出现的矛盾与不均衡现象,即系统的健康与平衡状态的维护需要通过某些有针对性的手段来实现。最后,其价值链系统有效运行都是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指引的,顾客价值是系统内各要素实现自身价值的共同载体,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也需要各要素主体之间的经常而有效的协调与合作。
  从个性的角度来看,首先,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要素比较少,价值链相对较短,通常以自身作为其价值链中的主导者,而工商业企业价值链则往往较长,包括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等各要素,且这个外部价值链中一般只有一个主导企业,而各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其次,商业银行价值链运行一般只通过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流动与循环来维系,而工商业企业价值链除了资金流与信息流外,其最重要的是实物流,而这也是其价值链管理的重点之一;再次,如前所述,商业银行价值链系统内部包括了四大矛盾,且矛盾缓和的难度较大,内部不均衡状况也较为明显,导致运行风险较大,价值链管理的难度也较大,而存货成本与缺货风险之间的矛盾是工商业企业价值链系统的主要矛盾与不均衡根源,且通过现行的有效价值链管理已经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最后,指引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价值链运行的“顾客价值”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最终客户的非单一性决定了其顾客价值包括了风险锁定价值与资金流转价值,两种顾客价值的实现与最大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也使得其价值链呈现出双向价值链的特征,但两种顾客价值的实现都以资金与风险在价值链系统内整体分布的均衡为根本标志。而对于工商业企业而言,最终用户的单一性决定了其“顾客价值最大化”的标准比较直观,即顾客对产品各方面的需求,如提供时间、质量、差异化、个性化等等,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需要整体价值链中每一要素主体相互配合与明确的责权利划分。
  二、价值链上的财务管理特征比较
  财务管理特征是指某一财务主体或主体的集合的财务管理活动在动机、行为与效果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财务主体或主体的集合的属性。如财务管理的目标、方法、内容、侧重点,财务战略管理的地位、风险管理的地位、财务分配效应是否具有长效性等。
  企业财务管理特征受其价值链特征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解释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各自在以下几方面的财务管理特征:第一,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要素比较少,价值链相对较短,且通常不涉及物流,因而其财务管理活动的范围不大,性质比较单一,对资金的管理占据主流地位。而工商业企业由于价值链涉及面较广,特别是对于中间产品种类较多的生产性企业而言,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占据其财务管理活动的主流。第二,商业银行价值链系统运行中通常以其自身为主导,要求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具备完善的价值链分析手段,并主动寻求与金融同业的战略合作。而对于处于整体价值链非主导地位的工商业企业而言,财务战略与合作方面则会显示出较为被动的特征。第三,由于商业银行价值链系统内部存在四大矛盾,且矛盾缓和的难度大,决定了其财务管理中要较多的考虑资金与风险的平衡问题,财务管理过程中必然较多的用到均衡理念,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多且复杂,财务管理水平提升难度较大且不易衡量。工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虽然涉及的对象比较多,但由于其价值链系统的矛盾比较单一,财务管理手段的实施通常针对性较强,财务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较大,且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较易衡量。
  另外,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共性也决定了二者在财务管理中的相近甚至共同之处。第一,二者都是通过价值链系统的运行,使各个要素主体的需求都能得到合理的满足。这决定了二者都能通过针对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手段,最终实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并相应解决其中的利益均衡问题。第二,无论是商业银行价值链,还是工商业企业价值链,其运行过程都具有连续性,即它们都是通过某些媒介的循环流动实现其运转的,如资金流、信息流等。这决定了二者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都是维系其价值链运转的资金流、信息流及物流等媒介,并以这些媒介流转的顺畅程度作为衡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第三,无论是商业银行价值链,还是工商业企业价值链,其运行机制只是保证了系统的持续性,其本身并不能避免系统内部出现的矛盾与不均衡现象,即系统的健康与平衡状态的维护需要通过某些有针对性的手段来实现。这决定了二者都能通过财务管理力度的加强以及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使其自身价值链系统运行更为健康、平衡、顺畅,即财务管理对二者的价值创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第四,无论是商业银行价值链,还是工商业企业价值链,其价值链系统有效运行都是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指引的,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也需要各要素主体之间经常而有效的协调与合作。这决定了二者财务管理活动的指引都是“顾客价值最大化”,都能通过顾客价值分解及各环节运行成本与顾客价值创造之间的比较,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对其自身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修正。同时,也决定了二者财务管理都不能仅仅着眼于实体内部,而必须突破单个企业边界,探索其横向或纵向的战略联盟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价值链整体的竞争力。
  三、价值链及其比较分析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优化的启示
  通过对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在价值链系统与财务管理特征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工商业企业,其价值链系统对自身财务管理特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不能仅仅通过对原有管理手段的修补或调整来实现,而必须立足于其自身的价值链系统,充分发掘财务管理在优化商业银行价值链系统运行机制、缓解系统运行中的矛盾以及均衡资金与风险方面的可能贡献,真正将完善财务管理与促进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不同的价值链,决定了二者不同的财务管理特征。因此,优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方法,必须从其价值链特征出发,一方面利用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的价值链共性,有效借鉴工商业企业中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充分重视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个性,谨慎对待财务管理方法借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加快探索与完善商业银行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
  (一)对工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借鉴。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借鉴工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其基本依据在于二者之间价值链系统的共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二者财务特征或财务管理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一借鉴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条重要原则:
  1、必须从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在价值链系统上的共性出发,如果某一财务管理方法仅仅与工商业企业价值链相适应,而与商业银行价值链特征相排斥,则不应作为借鉴对象。
  2、必须谨慎考虑财务管理方法与商业银行财务特征或财务管理特征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存在不相适应,必须结合该方法与商业银行价值链之间的适应程度予以客观权衡。这是因为价值链特征虽然是主导因素,但并非能完全决定企业具体的财务特征与财务管理特征。
  3、不能仅仅就方法而论方法,必须把财务管理方法与财务管理体制等其他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的方法,应予以保留,并从财务管理体制发展创新的角度,评价其未来适用的可能性,即从动态的角度,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财务方法借鉴问题。
  必须严格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形式上的照搬不但不能充分发挥这些财务管理方法的借鉴作用,而且往往会弄巧成拙,增加成本的同时反而造成财务管理效率的降低,况且,借鉴并不等同于完全照搬,而必须从方法的基本理念出发,在嫁接过程中多注重细节,使之真正植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链系统,并能随着系统的变化而相应的发展。
  工商业企业具体财务管理方法对商业银行的借鉴问题,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零基预算,等等。我们认为,在具体借鉴过程中,应该以价值链特征为基本导向,根据上述几条原则,谨慎看待不同财务管理方法嫁接的适应性程度,以便更为客观的评价不同财务管理方法借鉴的效率和效果,从而能更为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的改进实践。
  以作业成本法为例,作业成本法作为价值链成本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以价值链为导向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具体如何以最有效的形式促进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必须从商业银行的价值链特征出发来考虑。
  首先,商业银行与工商业企业的价值链共性决定了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可行性。一方面对于二者来说,顾客价值都能合理的分解,并对应于不同的作业,即可以将顾客价值看作所有作业可实现价值的累加。通过作业消耗的资源与作业可实现价值的比较,便可以做出作业层面上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二者价值链运行过程都具有连续性,即它们都是通过某些媒介的循环流动实现其运转的,如资金流、信息流等,通过作业的资源动因分析,能够将这些流动的媒介有效的归集到作业环节,再通过作业归集到顾客价值实现环节,因此,实施作业成本法,无疑可以使商业银行价值链系统循环媒介的流动更为清晰,更为可控。
  其次,由于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要素比较少,价值链相对较短,且物流不是维持其价值链系统有效运行的主要媒介。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实施局部作业成本法比实施全面作业成本法更为适合。
  再次,对业务的深度理解和具体化是作业成本法设计和推行的基础,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标准化的岗位设置与职责。事实上,岗位设置与职责、作业的有效划分、顾客价值创造在价值链上的有效分解,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作业成本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各部门各岗位责权利合理划分的基础上,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逐渐从科层制向扁平化、矩阵型发展,作业成本法在商业银行应用的阻碍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在实施细节上也将随着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二)商业银行特有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商业银行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来源于其价值链系统运行中的矛盾。因而,作为这些矛盾的解决方式,它们必将随着这些矛盾的变化而发展,具有动态的特征。因此,以上所述的一些方法不但只是商业银行特有财务管理方法的一部分,而且还将随着商业银行价值链运行中的形势变化而不断的发展、演化并趋于完善。一方面随着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不断具体和深化,随着有关企业各方面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定性分析的权重将逐渐减小,准确度更高,处理过程更为标准化的定量分析的权重将有更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也将逐渐转向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中心,并同时兼顾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的更综合的管理方法。还必须从发展动因的角度出发,促进商业银行整体财务管理环境的优化与发展,如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与推广等,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特有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71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