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首先运用协整方法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ECM和状态空间模型方法进一步证明了这种长期均衡的正确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引起最终居民消费需求增长0.92个百分点。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一、研究背景
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工作,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9~1996年,我国GDP增长率平均为9.4%,同时期居民消费增长率平均为9.3%,略低于GDP的平均增长水平。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从1997年10月份我国第一次出现物价的持续负增长,GDP增长率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值(9.4%)水平以下(为8.8%),居民最终消费增长率也降低至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6.1%。1997~2002年GDP增长率平均为9.1%,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率平均为8.4%。
按照巴罗教授划分经济增长的方法,我国不仅属于经济高增长国家,而且还是一个超高增长国家。理论上,一国(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状况。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是否也持续地促进和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呢?如果GDP增长与居民最终消费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说明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益实实在在地、较稳定地使全体人民受益了;如果系数比较大,则人民受益比较丰厚,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二、数据选择与处理
本文实证部分选取我国GDP(X,解释变量)与居民最终消费(Y,被解释变量)两个时序变量建模,X为GDP年度增长额,Y为居民最终消费年度增长额。样本区间为1978~2004年,采用年度数据,共26个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建立协整方程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而时序变量的平稳性又是检验因果关系的重要条件。为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对变量X、Y取对数,这样并不会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时序变量LY、LX在10%显著水平上均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Y、DX在1%和5%的显著水平拒绝了原假设,因此变量LY、LX是I(1)的单位根过程,而DY、DX均为平稳时序变量,可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表1)
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GDP是居民最终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而最终消费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这表示,GDP的变化可以解释居民最终消费变动,建立以GDP为解释变量、居民最终消费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是合理的。(表2)
三、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统计量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拒绝了变量之间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有一个协整关系。即(括号内数字为系数估计的渐进标准误差):
lyt=0.92lxt
(0.007)
根据Granger表示定理:若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一定有误差修正表示。由协整关系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为(括号内数字为系数的t统计量值):
△yt=0.05△yt-1+0.68△xt-0.52ecmt-1
(5.8) (-1.9)
■2=0.71
四、状态空间模型
时变状态空间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将随时间变化但又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纳入观察方程中一起估计。这将有利于估计模型中没有包括的、由于通常无法获得其观测值并且很难找到更合适替代变量的解释变量所产生的影响。通常状态空间模型可以表示为:
yt=?琢zt+?茁xt+?准■■ (1)
?茁t=?夼?茁t-1+vt (2)
第一个方程称为观测方程,第二个方程称为状态方程。状态方程描述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动态影响。状态方程有三种结构形式:随机游走型、AR(1)型和常数均值型,这取决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实际联系。针对三种假设分别对我国GDP和居民最终消费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得到较优模型为:
yt=sv1xt+var=exp(c(1))
sv1=sv1(-1)+var=exp(c(2))
如表4所示。状态方程的变系数最终为0.83。
五、对模型的解释
协整方程反映居民最终消费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表明,GDP增长对居民消费增长有较大的正向引致作用。二者弹性系数为0.92,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引起最终居民消费额增长0.92个百分点。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极大地惠及了普通老百姓,促进他们生活水平提高。
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在短期中,上一期居民消费增量对本期居民消费增长有较小的影响,二者弹性系数为0.05;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对本期居民消费有较大的影响,二者弹性系数为0.68。误差修正模型还进一步证明上述长期均衡关系存在。因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52,说明在短期中,当某一变量偏离均衡位置时,即lyt>0.92lxt时,有负向的修正作用;当lyt<0.92lxt时,有正向的修正作用。均衡校正机制反应速度很快,校正力度为正负0.52。因此,短期扰动能够较快地被纠正,两个经济变量比较容易重新回到均衡状态,所以长期均衡也就比较容易实现。
状态空间模型的状态变量最后证明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最终系数为0.83,与协整方程的系数0.92比较接近。这说明,长期中,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联比较密切,而且也比较稳定。这也证明了我国GDP与居民最终消费之间长期存在一种比较稳定的均衡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价格机制逐渐形成,并在长期中发挥着调节供需的作用;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可能由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消费心理的成熟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长期利益。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大于0.5也许正是这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短期中受到冲击的变量能够很快回到均衡状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