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4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7/7/2

作者

□文/杜淑民

浏览次数

1033 次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这一切都要以诚信友爱为基础,只有在诚信友爱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成员按照诚信友爱的道德原则进行联系交往,是使社会系统协调、和谐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一、诚信友爱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过“诚信友爱”这样的话语,但是他把“诚信友爱”提升到了理论高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书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提出的社会和谐的主张,其中内在地体现了诚信友爱的思想。第一,马克思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提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改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到的非人待遇,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冷酷无情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被“淹没在利己主义冰水之中”的人的思想和精神解救出来。第二,马克思明确提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变为“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即人与人的关系是真正的友谊、合作与和谐相处。第三,马克思所设计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全新的道德类型。这种新的道德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无私、平等、友爱、自由的和谐关系,它既是人类共同的、最高的道德要求,也是人类道德进步的最高目标。因此,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二、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诚信的本意是指对人诚实守信,诚与信是相通的,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主要讲的是个人内持品德;信体现在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主要讲的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诚、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把诚信看作是“立人之本”。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倡导诚信无欺,反对欺诈虚伪。孟子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王安石断言:“人无信不立。”可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被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其二,把诚信看作是“立政之本”。孔子认为,立诚信、取信于民是关系国家政权稳定乃至兴衰存亡的重要问题。如果国家缺少诚信,社会秩序必将是一片混乱,其害不可胜言,反之,如果人皆守信,既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又能保持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荀子还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诚信与否和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关系。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这就是说,取信于民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兴旺发达的根本。其三,把诚信看作是“进德修业之本”。诚信是从事商业乃至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道德保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不能靠欺诈等手段来谋取利益。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意思是说,不讲诚信的商人不能从事商业,不能以商谋生。中华传统商业中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信美德,强调的都是以诚信为本,才会事业有成。
  崇尚仁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仁爱思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这里的“爱人”,就是要对人有同情心,乐于关心人、善于帮助别人。墨子则提倡“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墨子的“兼爱”就是博爱,他要求对一切人都同样相爱,没有差别,不分等级。鼓励人要不相欺侮、不相傲视,和睦相处,进而达到“兼爱”的理想境界。如果说孔子、墨子所提倡的仁爱是共性的、抽象的,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描绘的爱则是个性的、具体的,他要求人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长辈,而且要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不仅要疼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扩大到疼爱别人的子女。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阶级社会里,以上这些思想、主张从根本上说是无法实现的。但也应该看到,“仁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共同人性、共同情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已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社会公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市场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市场经济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信用是其前提和基础,没有信用,就不可能产生商品的交换,更不会有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讲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双方的诚实可靠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风险,活跃国民经济,扩大市场经济的范围,增加交易的方式,使交易更加便捷、快速、灵活。市场经济以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为基础,是建立在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上的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使经济的参与者方便、快捷地获取交易双方真实的信息,防范不诚信的行为,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如果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当然,市场经济必须遵循效益原则,将效益最大化作为经济行为的首要追求。但是,如果社会信用缺失,经济主体之间不能做到以诚相待,经济效益最大化也就无从实现。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身也蕴含着对市场主体的基本道德要求——诚信。
  价值规律要求人们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竞争法则要求人们树立公平的竞争观;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遵守契约和合同。因此,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无不体现着信用。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资本、财富和竞争力。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别人就会唯恐避之不及。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人因无信而长久立足,没有企业因无信而不断发展,没有国家因无信而兴旺发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其实也是一个市场主体,诚信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以诚信友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取决于通过道德建设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诚信作为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彼此信任、相互帮助、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增加社会的凝聚力,进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反之,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诚信友爱的道德建设。■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543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