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5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7/7/2

作者

□文/王 丽 裴文华

浏览次数

807 次

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备受世人瞩目的成就,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个体和360多万户私营企业的产值占我国GDP总量已超过三分之一,各类民营企业已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形成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诞生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营经济产业大军,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比如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许家印、王石、尹明善、沈文荣……截止到2004年年底,注册民营企业达到了365.1万家,比上一年增长了64.5万家,平均每天增加1767.1家,就业人数达到了5017.3万人。民营经济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市场化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的是,还有一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中犹如“昙花一现”,其中也不乏一些全国知名企业。正如调查资料显示,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60%在五年内破产,85%在十年内灭亡。大部分企业成长速度缓慢的现象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使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此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一)产权不清是导致民营企业长不大的瓶颈。从总体上而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产权仅仅是在企业归谁所有的问题上相对明确而已。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不清,许多民营企业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资产。所谓企业有多少资产纯属“信口开河”,再加上许多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密”意识,更使企业的资产状况成为一团迷雾。
  (二)家族式经营理念以及内部各种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以个人和家族经营为主要特点,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决策方式,仍未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管理者受思维惯性约束。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式管理,使得家族成员长期把守经营权,长期固守“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对未来经营目标缺少把握,也不愿吸收家族以外的高级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突破人才资源和知识方面的家族局限,自觉地引进人才,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采用家族式管理,在处理家族成员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各种矛盾,又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导致经营“红红火火”的民营企业搞分家。并且,企业内部还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员工、监督管理及决策机制。
  (三)人才观念比较落后。民营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竞争的制高点。但是民营企业家尽管口头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从灵魂深处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这必然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外部融资困难。目前,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来源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民营企业群体普遍信用缺失,众多企业产权模糊,以及由此引起的高风险经营,现存宏观金融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不足,无法适应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政策导向忽视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使问题日益积累、越加严重。
  (五)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及法律支持。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比如说,在市场准入方面,银行贷款,及观念方面等等。再有就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相关各项政策也是没有集中于某项文件中,而是零散地出现在各地法规中。
  (六)经理市场的不完备。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是由职业经理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经理人市场同样是不完备和无序的,给民营企业寻找代理人至少造成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经理市场被各种因素分割,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性市场体系,民营资本很难通过市场寻找、比较、更换代理人,往往只能在很狭小的范围内,通过很偶然的机会去发现并选择代理人。因此,也就难以保证选择代理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缺乏竞争性的统一经理市场,既没有社会中介性人力资源评价机构、咨询机构,对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做出客观与公正的评价,也没有中高级经理人员档案。因此,代理人可以逃避市场监督和市场处置,这无疑给民营企业选择代理人的有效性和可监督性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存在的各个问题:
  (一)产权分离是从家族式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管理正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克服随意性的有力武器,它能使企业建立起实施整套规则的管理结构,和使决策能被授权并合理地实现预期结果的工作体制。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通过实施管理正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来提高企业的素质,是迈向管理现代化的一个必要台阶。表面上看它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制度设计,多开会、多监督就可以解决了,但是本质上它是与产权制度相关联的,任何缺乏合理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保障的正规化尝试都会流于形式。
  (二)从家族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经营者要清醒得认识到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从外部引进各种类型的所需人才,在内部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机制。具体可以划分为:(1)报酬激励机制;(2)经营控制激励机制;(3)声誉或荣誉控制激励机制;(4)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2、监督机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监督:(1)股东大会监督机制;(2)董事会的监督机制;(3)监视会的监督机制。3、决策机制。它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股东大会的决策机制;(2)董事会的决策机制。4、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机制。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二是进行有关政策、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以及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管理团队;三是不断扩充与更新企业的人才数量和结构,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四是内部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
  (四)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民营企业由于在信用、产权等内生障碍无法从国有银行或地方金融机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只能考虑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国家的正确策略选择应当是适应国内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放松对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压制,允许和鼓励民间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让已有的民间中介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在国家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合法地为民营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五)突破资源获取的政策性约束。政府要通过一定制度变革和创新,形成对民营企业持续成长有利的制度环境。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深化融资体制,但是,必须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建立由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二是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联合投资,但是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对民间资本联合投资行为予以规范,解除私有资本联合的后顾之忧;三是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卖壳上市,率先进入资本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这种资本扩张的方式,以产生示范效应。
  总之,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因素,但是总体上来看,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要着手去给它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无疑像一阵及时雨,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促使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5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