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三农”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也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湖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民富,则全省富;农业兴,则百业兴。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认真落实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劳务经济大显身手。根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17.74元,比上年增加279.98元,同比增长7.2%。据分析,近年来湖南农民增收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重要基础。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经营纯收入中占到50%左右。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就有了牢固的基础。受国家各惠农政策的影响,粮食继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856.55万吨,增长1.7%,其中稻谷产量2484.99万吨,增长1.8%。全年出栏肉猪7500.74万头,增长6.6%;出栏牛206.39万头,增长11.6%;出栏羊841.71万头,增长6.5%;出笼家禽57318.56万羽,增长4.5%;肉类总产量629.96万吨,增长5.7%;牛奶产量6.9万吨,增长3.8%;禽蛋产量92.06万吨,增长4.5%;水产品产量179.22万吨,增长7.2%。
(二)各项惠农政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5年起全省全免农业税,同时还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据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5年落实到农户的“三补一免”金额人均57元多。全年全省农民因政策因素直接增加的收入人均为76元多。农户人均税费支出为26.19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2.83元,下降55.6%。在政府大力倡导扶持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的背景下,2005年湖南省农业迎来了大丰收。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与上年同期相比,农民人均谷物产量539.30公斤,增长3.9%;豆类6.65公斤,增长10.3%;油料19.88公斤,增长5.8%;棉花20.28公斤,增长10.3%;烟草9.38公斤,增长61.8%。与上年同期相比,农民的农产品出售数量也明显增加:农民人均出售谷物180.56公斤,增长28.3%;薯类0.96公斤,增长23.7%;豆类3.48公斤,增长76.5%;棉花22.43公斤,增长85.6%;油料9.35公斤,增长17.9%;烟草9.05公斤,增长61.3%。产量的增加和销售量的增加为农民增收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三)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很难让农民增收获得实质性的效果,发展劳务经济就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大重要来源。从2003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584.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增加300.04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51.3%,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5年湖南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人数比上年增长6.8%,达919.26万人。平均每个外出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为7.65个月,外出劳务总时间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平均月工资水平为630.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
二、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农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组成。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几个角度分析农民收入的结构及变化趋势。
(一)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始终占主导地位。2000年、2003年、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比重分别是1:1.68:0.10、1:1.44:0.12、1:1.39:0.14。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为1713.35,占总收入的54.96%。虽然比2000年60.49%下降5.53个百分点,但始终占主要地位。(表1)
(二)工资性收入逐步增加,在农民收入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得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2005年湖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为1228.79元,比2000年同期增加439.05元,在农民总收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35.94%增加到2005年的39.41%。
(三)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仍占重要地位。2004年第一产业的收入为1201.66元,占到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4.4%。最近两年,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高,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在农民家庭第一产业收入中,农业仍然是重中之重,其次是牧业带来的收入也占有较重分量。(表2)
三、影响农民增收主要因素
(一)农民就业不充分。湖南是一个典型农业大省,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过剩。剩余劳动力过多,平均占有的资源很少是现在湖南省农村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转移剩余劳动力,充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当前我们所要做的主要任务。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增收就成为了一句空话。2004年湖南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为1885.06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50.3%,而第一产业的产值只占到20.6%。五成的劳动力创造的却只有两成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不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农民的增收就很难获得实质性进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促进农民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2004年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为35.5%,较为缓慢的城镇化进程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建国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开展,湖南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整体素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学生产技术方面、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农民在创业或者外出打工中都受到了文化素质的限制,而得不到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很难获得高的工资收入。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知识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整个世界,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能力,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农业亦不例外,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杂交技术、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机械作业等一大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但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使他们对新技术、新成果茫然无知,在接受科学技术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严重影响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
(三)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农业收入降低。农业本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它生产的产品是有限的,而且居民对它的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特别是食品类产品,一旦供需达到平衡,多生产就等同于浪费,加剧行业竞争,就会出现“谷贱伤农”,而生产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在不断的下降,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处在一个相对下降的过程。所以,靠扩大农业生产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也是有限的。
恩格尔系数和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是影响农业的两大指标。1990年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5.7%,到1995年下降为48.8%,2000年降为37.2%,到2005年已经下降为35.8%,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对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是个不利的因素,它意味着城镇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用于食品开支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2005年和1995年相比,湖南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824.77元,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了3618.99元,而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只增加了791.29元,只占增幅的21.86%。
(四)农业生产缺乏规模性经营,结构趋同,农业获利能力比较低。湖南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非常有限,现今农户主要的经营模式是分散经营,一家一户,这样农业资源高度平均化,农业生产很难达到规模化经营,在推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就很艰难,也不利于农业与国家其他行业的竞争。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为1975.89万人,年末实际拥有耕地381.65万公顷,人均拥有量为0.19公顷。在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下,农户很难实行专业化生产和高产出,而且不少农户在有限的耕地上既种粮、又种菜、油等,星星点灯式的种植模式决定了农户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因而不可能向市场提供大量的高质量的农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农户缺乏走向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说,农业市场化虽然赋予农户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为农户提供了“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可能,但是由于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大多数农户市场意识仍比较缺乏,对变化莫测的市场行情很难把握,难以按照完整的市场信号来组织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也极易造成农户经营行为趋同、生产结构趋同以及市场的同幅振荡。
四、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建议
(一)有序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劳务收入
1、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004年湖南农村人口为4320.02万人,占总人口的64.5%,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加快湖南省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湖南现有的1086个小城镇,非农业人口平均不到1.16万人,如果每个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5000人,就可以转移农村人口543万人,全省城镇化率可提高8.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发展小城镇既能促进农村人口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同时对于促进整个湖南省的健康发展都非常有利。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制定好相关规划,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区位优势和各种资源的长远发展;二要拓宽融资渠道,引用市场机制,招商引资。
2、发展劳务经济。湖南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农民外出打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各级政府应努力做好劳务输出组织工作,鼓励农民适当的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走出去。政府部门可以跟相关的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定期定量向各用人单位输送务工人员。同时,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各种职业学校,加强对农民各种技能的培养,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出去更有竞争力。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湖南农民增收至关重要。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单纯的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所能带来的利润已经很小,所以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才是最关键的。主要措施有:1、根据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农民生产高品质、多元化的农产品。鼓励农民种植高效、适销对路、有特色的农产品。在农产品日益趋同的形势下,特色产品往往是供不应求的。2、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名牌效益。如金健牌大米、唐人神肉制品等农产品品牌驰名全国。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促进优质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扩大品牌效益。3、搞好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经营体制的转化,真正使种、养、加、产、供、农、工、商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加农户、企业联基地、市场连生产,重点培植壮大优质大米、肉制品、乳制品、水产、水果、蔬菜、林木和森林旅游等产业,把湖南农业的产品优势转化成优势产业。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不高是制约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水平严重滞后、科技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讲过:“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全面开展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化素养。农村地区的教育是落后的,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育更是如此,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科教育,至少教会农民一种致富的技能。
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重视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和推广。一方面加强市场经济理论、法律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同时,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养殖、林业种植等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应组织好各级力量,做好科技兴农的推广工作,及时向农户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积极办好新品种、新成果的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农民科学增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