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6期/产业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7/8/4

作者

□文/谭俊华

浏览次数

954 次

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要 本文首先提出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现状,论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分析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入手,对我国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几点建议。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使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植、深加工、农工贸并举和产加销一条龙形式,促使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围绕区域化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和基地连农户形式,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使农业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生态动态平衡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随后农业部制定出若干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并决定从2006年起,启动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等“九大行动”。
  农业产业化的优劣不仅维系着12亿中国人的生存空间问题,更关系着12亿人在合理的生存空间内的衣食住行的根本问题。因此,当前确立和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解决“三农”问题,将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生态农业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
  从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强调经济可持续性,而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过去20多年中,农业和农村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变革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与完善适应于不同地区的各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的科学管理与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仅初具规模,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基本模式。目前,在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长期的生态效益与短期的经济效益的矛盾问题,即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当前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种、养、加、贸一条龙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中出现的商品化水平不高、技术体系不完备、技术理念尤其是与西方的精准农业差距较大、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也是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农田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的利用率为l0%~20%,钾肥的利用率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动物体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剧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仍占很高比例。实验证明,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施用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它却是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和危及人们健康的罪魁祸首。
  (三)我国养殖业在近20年来发展迅速。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养殖业已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动物体内的兽药和抗生素残留,也会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农产品加工中面临的问题。农产品原料品质不佳、加工标准低、工艺简单,甚至添加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添加剂,并且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低、生产设备及技术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以及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等。更为突出的是科技含量低而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低,主要原因:①成果转化率低(不到30%);②已经得到利用的成果,其扩散量平均约占总量的10%。不可忽视的是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又受到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制约,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农业及其相关实业体系和高质量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后盾,又纷纷以“绿色壁垒”的面目出现,导致农产品贸易面临新的冲击和更高的进入门槛。
  四、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建设成为具有21世纪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的新农业和新农村,只有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让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使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技术创新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技术支持和重要保证。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是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而生物、化工、信息等新技术创新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技术支持和重要保证。为实现我国农业向优质、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就必须使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过去难以达到的高产、优质、高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制新型生物性农药、动物药品、动植物营养物质和调节生长发育物质,以不断扩大对化学物质的替代;肥料将向复合、专用、缓释、长效和可控方向发展;灌溉向精细节水和微灌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将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趋于规范化、程序化和集成化,为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驾护航。
  (二)产品的保鲜、加工、质检和贸易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保鲜就是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它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最基本要求。农产品优质化和产业化体现在加工工艺中就是:①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体系和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②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贸易要按照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和贸易体系,与国内外市场交相融会,尤其要注重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中提高农产品的最大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三)政府要把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各级政府要站在可持续农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前沿的高度,在对现有各种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的系统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清生态农业产业化尤其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形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作为提高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来抓,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指标,制定出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协调发展,使农业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069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