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6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7/8/4

作者

□文/李 明

浏览次数

798 次

新疆农村投融资体系思考
  我国“十一五”远景规划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远景目标,对于地处大西北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新疆来说,建立一个符合新疆发展状况的投融资体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疆农村投融资发展现状
  (一)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支出稳步增加。1978年至2004年新疆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共241.92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8.4%,在这期间,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绝对额上大体表现为不断增加。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村立项投资的支农力度逐年加大。当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对水利、农业科技等支农项目的逐年扩大都直接推动了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程,近几年陆续进行了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等大型工程。2005年新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计划安排社会固定投资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水利建设投入达51亿元,投入的重点项目包括:流域开发、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棉基地建设等项目。同时,还包括以林业五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另外,6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支持粮食生产。以农村道路、电网、卫生、饮水、通讯、广播电视、15万户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等为重点的一批工程将相继开工建设,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农村经济总量初具规模,对投融资的需求日益强烈。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收入来源多元化,农村市场逐步规模化,这些都促使农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对投融资的需求更加旺盛。农村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质的飞跃,财政、金融机构等部门都对农业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投资力度加大的同时资金缺口也在加大,改革现有的投融资体制,满足新疆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势在必行。
  (四)农村初步建立了金融投融资网络。新疆初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及其他金融组织等构成的农村金融结构体系,但是新疆有自己的特点。建设新疆农村金融体系,要在国家的统一框架下,有一定政策倾向的体系,要符合新疆的特殊区情,实现农村金融投融资来源的多元化,金融运作的规范化,形成多渠道的农村投资体制。
  二、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有效投入不足,缺乏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新疆地区地方财政正处于吃饭财政向建设性财政变化的阶段,财政支农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再加上农业税的减免,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不断下降。1995~2004年地方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降到了历史最低阶段,比重最高的年份不足10%,比重最低的年份2002年仅为6.0%。财政资金的有限,支持领域的广泛,不能满足农村的发展。而且新疆缺乏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新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从总体情况看,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推行城市发展战略,收缩农村营业网点,上收管理权和更加严格对县级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实行资金上存制度,县支行的贷款权限基本上收,仅2004年一年,新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支行机构就减少了21家,乡镇级机构减少了36家;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级营业网点也在不断减少,仅2004年就减少了140个,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外基本已从县级以下地区全部撤出;其次,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地区的信贷快速增长,2004年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97.1亿元,增长18.4%,占农村地区贷款市场份额的27.5%,同比上长3.6个百分点。但从目前新疆农村的金融供给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许多地方特别是乡镇成为唯一能够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却面临着改制困难、经营困难的难题,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新疆农村信用社只能依靠人民银行每年约40亿的再贷款基本保证生产资金的需求,而对日益增加的养殖业、林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再次,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仅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支农功能有所衰退;第四,邮政储蓄只局限于存款业务,不发放贷款,资金上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了农村地区;最后,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机制不完善,存在着相关的金融危险。
  (三)资金需求旺盛与农村资金外流相矛盾。一方面随着新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呈增长态势,农户热切需要贷款支持来扩大再生产,2004年农业贷款比2003年增长了15%;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大量资金由于金融机构吸储上存的制度安排从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农村地区流向城市第二、三产业。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主要发挥的是动员储蓄的功能,农业信贷投入增速缓慢,农业贷款的增长速度,一直比工业贷款慢,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与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状况产生了矛盾。
  (四)新疆农村地区贫困,需要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制。新疆是农业大省,主要是典型的绿洲经济,普遍是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存在水资源区域性、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农业生产虽不断扩展但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新疆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和多变的气候环境,既孕育了丰富的农业资源条件,也决定了新疆是自治区灾害种类多、频发的地区,农产品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特别是农村初级产品较多,加工深度低,附加值低,农民获得的直接销售收入低,广大农村地区普遍贫穷,从而使农业的扩大再生产产生了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对其进行支持。
  三、完善新疆农村投融资体系
  (一)逐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形成政策性支农银行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新疆财政的情况要求国家加大对新疆的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用于农业项目,从政策上确保在近期内国家对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国家转换出部分资金用于政策性银行的农村投资补偿;由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制度性的政策性支农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以确保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功能的充分发挥。实行财政支农资金相对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资金实施统一集中管理,支农重点是兴修水利,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同时,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也要加大投资,并区分必需的投入和补偿性的财政投入,实现分类管理,统一财政对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国家财政加大对新疆政策性农村信贷、开发性金融和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新疆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尽快建立有效的特色农业扶持机制和农业防灾抗灾社会保障体制;促进新疆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一部分资金扶持群众,治土改土,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其目的在于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粮食总产稳定增长,为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二)建立符合新疆发展要求的,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结构体系。新疆地区应大力发展合作金融,把信用社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上。信用社应尽快解决撤销代办站、清理代办员所形成的金融服务断层,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方式,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资金的运作特点,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合作金融还应该包括合作保险,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面临许多风险,农民参加保险是一种农业风险投入,虽然保险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但有了保险,农民可以保障自己收入稳定,可以继续追加农业投资,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农村保险市场前景广阔,开拓保险市场也要坚持合作制度,发挥合作制度的优势。
  基于新疆不发达的农业生产水平,建议由农业发展银行统一接受和管理财政支农资金,以确保国家支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应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将开发性金融参与到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当中,为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制定一定的政策法规,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农业上;加快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加快邮政储蓄贷款业务的推行,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尽快改制为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和地方财政应支持金融机构发展,财政不仅要加大直接投资于农村地区,而且也应注资进入金融机构,这样不仅能给农村“输血”,而且还能使农村有了“造血”机能;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贴息,补贴金额可以随着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增加而增加。最终建立一个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向多元化发展。从事具体金融业务经营的机构应包括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等。从所有制结构上看,既有国有的金融机构,也有集体合作制的、股份制的、合资性的金融机构,还要引进一些民间、私营金融组织,金融领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金融组织、保险和证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分业经营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融资渠道多样化的需求。■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55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