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7期/产业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7/8/4

作者

□文/陈冬林 李燕凌

浏览次数

806 次

科技投入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科学技术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活动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对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产生直接影响;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外生变量。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科学技术使劳动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科学技术促进了管理科学化,并使科学管理成为生产中的一个要素。从社会经济实践视角看,科学技术对经济功能的引导和培育作用,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投入差距造成的。加大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投入,不仅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效应,而且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科技对当地经济增长的直接功能。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停留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中,经济增长乏力,结构调整缓慢,其关键就在于没有高度认识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这个有力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分析研究科技投入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显得十分重要,并非常紧迫。
  一、科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较早研究经济发展决定因素的数量分析模型之一。索洛、曼昆、罗默、威尔、琼斯等都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研究。科斯、诺斯、卢卡斯等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们,将制度因素引入经济增长理论之中,更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科技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沿着经济学家们的思路,引入扩展了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可以从制度和环境等各种生产要素对湖南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中,定量分析科技投入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自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湖南宏观经济政策和科技发展环境基本保持稳定,十年来GDP平均增速高达10%以上,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步入稳步快速增长阶段。与此同时,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资本总量和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主的科技投入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平均增速分别为15.64%和33.65%,但相应的劳动力总量平均增速却低于1%。表1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劳动力人数、资本数量和科技投入量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合理评价各生产要素对湖南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特别是从中分析科技投入及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引导功能强弱程度,我们选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表1)
  我们引入劳动力、资本和科技投入三个内生变量,来解释1994~2003年十年间湖南省GDP(以表Yt示)的经济增长贡献因素,于是我们得到如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扩展式:
  Yt=AtLt?琢Kt?茁Tt?酌e■                  (1)
  式中A、?琢、?茁、?酌为正常数,Lt、Kt、Tt分别代表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变量,?着t为随机误差项。
  解这个方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需将方程线性化。对上述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如下双对数方程:
  LnYt=lnAt+?琢LnLt+?茁LnKt+?酌LnTt■+?着t          (2)
  方程(2)中LnLt、LnKt、LnTt前的系数,即为劳动力人数、固定资产投资量和科技投入三个自变量对应于GDP因变量的弹性系数?琢、?茁和?酌。
  再对方程(1)两边求导,我们得到如下经济总量(Yt)函数的变形方程:
  △Yt/Yt=△At/At+?琢•△Lt/Lt+?茁•△Kt/Kt +?酌•△Tt/Tt     (3)
  方程(3)中△Lt/Lt、△Kt/Kt、△Tt/Tt分别表示劳动力、资本和科技投入的增长率,与它们对应的弹性系数?琢、?茁和?酌相乘后即得到三者对△Yt/Yt,即GDP增长率的贡献率。方程(3)中△At/At为制度与环境贡献率,由方程(3)可知,
  △At/At=△Yt/Yt-?琢•△Lt/Lt-?茁•△Kt/Kt-?酌•△Tt/Tt     (4)
  二、回归检验与相关分析
  利用方程(2)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出湖南省1994~2003年间经济增长数量分析模型如下:
  LnYt=10.8644+4.4797LnLt+0.1795LnKt+0.1745LnTt■+?着t  (5)
  标准误差 St   1.1464     0.7487     0.0850   0.0333
      T   9.4767     5.9831     2.1122   5.2432
      P    0.0002﹡﹡﹡   0.0019﹡﹡﹡  0.0884﹡  0.0033﹡﹡  
    P值标准﹡、﹡﹡、﹡﹡﹡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方程的R2=0.9984,F=1028.45,p检验值为0,说明此方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统计显著性水平非常明显,方程拟合程度极好,99.84%解释了劳动力人数、固定资产投资量和科技投入量对湖南省经济GDP增长的综合影响,并且每一个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
  利用表1的数据和方程(5)求得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得到表2。进而我们可以对科技投入增长率与各要素贡献率作一个相关分析,得到表3。(表2、表3)
  三、湖南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结果解释
  首先,贡献率排序分析。表2客观地反映了近十年来,劳动力、资本和科技投入对湖南经济GDP增长的贡献水平。从各要素贡献率所占GDP增长率份额的数值水平看,高低排序依次为科技投入、劳动力和资本,其中科技投入贡献率占GDP增长率的一半以上;劳动力贡献率高于资本贡献率,反映了湖南省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实情。资本贡献率偏低既有湖南投资基础差、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也有制度与政策因素。制度与环境贡献率多数年份为负值,这可能与我们的假定有关系,因为它是一个综合贡献率,把各种非劳动力、资本和科技投入的因素都并归入了△At/At之中,其中有些因素并不一定全是制度与环境的问题,例如,教育落后可能使得劳动力素质偏低,市场落后可能使得资本等生产要素难以顺利流入。
  其次,贡献率长期变化趋势分析。从贡献率折线图看,在影响GDP增长率的各要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技术贡献率曲线位于最高位置,其次是劳动贡献率曲线,再次是资本贡献率曲线,而制度与环境贡献率曲线位于最下方。但是,这四条曲线也明显地呈现出“粘合”之势,“收口”有所缩小,特别是在2001年、2002年间四线加快了重合的步伐。这一现象既反映出湖南省经济政策与环境因素近年有了较大改观,使得各类生产要素均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取相近的边际收益,形成更为协同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经历了长时期的高速发展之后,湖南科技投入贡献率面临一种新的考验与挑战,自2001年以来,劳动力、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均高于科技贡献率。因此,要保持科技贡献率的高增长之势,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导和培育功能,就必须在湖南科技发展战略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在科技发展具体举措上,应更加抓紧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实施基层科技攻关的战略重点发展。(图1)








  第三,制度与环境贡献率分析。方程(5)给出了制度与环境贡献率的计算方程。这里所说的制度,是从宏观而言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包括科技法规、政策与制度等。环境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初表现为经济发展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基本物资条件“硬环境”,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类如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文化传统、国内外竞争地位、教育规模及其他政治、社会因素等“软环境”,逐步上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教育规模三大环境,对劳动力、资本、科技等主要要素的作用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已越来越大。从方程(3)所给出的湖南省1994~2003年间经济增长数量分析模型来看,十年间资本和科技投入对湖南经济GDP的影响,其弹性系数几乎相当,?茁=0.1795,?酌=0.1745,但二者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却相去甚远,资本贡献率不足科技贡献率的一半,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湖南产业结构落后,资本的投资效果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严重阻碍了资本投入的快速增长。相反,在原有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状况下,科技投入更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引导和培育功能,有利于吸纳企业和以市场运作为基本范式的银行资金进入科技开发领域,形成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高贡献率。
  第四,相关性分析。湖南省近十年间科技投入额平均增速达33.65%,但表3显示,在科技投入增长率与各要素贡献率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发现科技投入仍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引导与培育功能的应有效果。科技投入增长率仅与资本贡献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属于中等,相关系数为0.5995,说明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投入有利于促进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湖南产业发展后劲,吸引或推动了湖南资本投入。但另一方面,科技投入增长率与制度和环境贡献率却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49,反映出湖南省科技政策、制度与科技投入环境方面,的确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阻碍了科技对湖南经济引导与培育功能的发挥。相关分析还显示,科技投入增长率与劳动力贡献率基本上无线性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我们的假定有关,一者我们在数量分析模型中将科技进步因素与包含着技术进步的劳动力因素作为两个独立的内生变量,有可能抹杀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二者是否也反映出湖南基层科技工作在科普活动、群众性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滞后呢?仍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针对湖南省基层科技工作建设中所存在实际问题,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湖南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科技的经济功能,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与科技投入环境改善。
  (一)进一步发挥劳动力优势,在提高劳动素质上下功夫。现阶段,湖南省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经济增长因素中劳动力贡献率高于资本贡献率。一方面要求政府尽快改变湖南投资基础差、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与产业政策方面,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附功能。此外,在劳动力素质培养上,要加快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投入,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吸纳高科技投资进入湖南市场,从而提高科技的经济功能。
  (二)加快经济建设“软”“硬”两个环境建设,扩大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湖南1994~2003年间资本和科技投入对湖南经济总量的影响弹性系数都不足0.18,但二者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差别较大,既反映出资本投入本身的严重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投资效益,又反映出投入资本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辐射能力较差。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就是必须加快湖南“一点一线”与“3+5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促进科技下乡、推动专家大院科技兴湘模式、加快“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等。在原有技术推广较为落后的状况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辐射来实现其对经济的引导和培育功能。
  (三)继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湖南科技兴省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科技投入增长率与劳动力贡献率基本上无线性相关关系,反映出湖南基层科技工作在科普活动、群众性科技教育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落后现实。通过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科技产业化发展。在具体措施上,要特别重视把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作为县(市)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广先进成套的农业技术,加快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要把引导、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县(市)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依靠科技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重点支持能够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市场前景看好、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集群。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努力构建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一方面,政府要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发挥其科技兴省的科技引导功能。政府要积极推广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经验和模式,吸收更多的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建功立业。同时,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吸纳社会科技力量共同参与到社会化科技服务之中。
  (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从总体上看,湖南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个阶段,由于科技投入产出结果的巨大不确定性和企业、社会资本的匮乏,科技投入仍然属于政府投入推动型,即政府作为科技投入的基本主体。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实际状况基本都是属于“吃饭财政”,当地政府在考虑财政支出时,首要的是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将科技投入摆在相对靠后的位置。从湖南各地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排位与科技三项费排位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科技投入的多少。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继续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切实加强对县(市)科技工作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严格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科技经费真正用得其所。■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155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