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关系到预算编制能否得到实现,而且是预算评价的客观依据。但由于预算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我国高校在预算执行监督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现状作了全面分析。
一、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现实背景
(一)现行体制。高等学校预算体制是处理校级和二级单位以及基层单位之间财务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是高等学校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环节。我国高等学校目前所实行的预算体制有两种,“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为模式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前者是指学校在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规章制度下,制定统一的财务收支计划,由学校负责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调整及评价进行集中管理;后者是指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给予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一定的预算管理权利,实行学校与各级单位的分级管理。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作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要求高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务,集中管理学校的所有经费,在一级财务部门之外不设同级财务机构,学校所有财务收支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权,也没有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的权力。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财务处的管理权限有:(1)负责制定学校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报学校财经工作委员会批准后执行。(2)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项,对学校的各项财务事务集中处理。(3)负责对学校的各项收入进行分配,并监督各院系分配的经费按照学校的财务政策和规章制度使用。(4)负责对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集中核算。学校财务处负责对学校的财务收支提供集中核算,对整个学校的收入规模和支出水平进行核算。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下,学校内部各院系不设立财务机构,不作为学校内部的独立核算单位,只是作为学校内部的支出报账单位,享有有限的财权。
这种财务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是:(1)可以集中学校有限的财力,完成学校各项教学科研任务;(2)有利于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控制,保证学校预算能顺利实施;(3)保证学校的发展不会偏离方向。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作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优势在于: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实行了院系分级管理,较好的解决了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在学校教育总经费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促使院系管好经费、合理使用,有利于调动院系的积极性。
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也只设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部门,但赋予了各院系一定的财权,也会在规模较大的院系设立二级财务机构,院系自行管理其创收经费的财务收支,对学校分配给其分管的经费自行安排使用。学校财务处负责制定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和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负责学校总经费的核算,控制监督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按学校的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使用,保证院系的经费实施办法不违反国家的财务政策。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高校现行的这两种预算体制都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刘启胜、刘谨认为高校的现行体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并从:(1)学校过分强调财务集权限制了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预算只是学校推行实施的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不合理,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和参与;(3)机构设置不合理,校内部门各自为政,只重视部门利益,忽视学校整体利益;(4)忽视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权责利不能有效结合,影响财务目标的实现,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二)高校预算执行原则。在高校预算执行原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从收集的相关文献上看,有些学者已经对这个领域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比如,王宏堂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必须具备控制性;唐蓉则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应该具备严肃性、有效性;陈军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应该具备严肃性、权威性特点。
二、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现状
(一)高校预算执行的内容。高校预算执行实际上是对高校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但不同的学者对预算执行的内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韩索民将高校预算执行的内容划分为:1、指标管理;2、追加预算;3、调整预算三项。伍吉东将高校预算执行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他认为高校预算执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落实教育收费政策,支持学校经济和教学健康发展;制定学校收入和支出的制度和办法;督促学校各收入征收单位及时完成收入和交款任务;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季度用款计划,合理调度、拨付预算资金,监督各用款单位用好预算资金,节约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将收费收入和各种预算外收入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必须严格执行则经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和改变资金用途,以免遭受财政和审计部门处罚而使学校资金受损;编报、汇总分期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字,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定期向学校教代会、学校领导、总会计师、理财领导小组和学校上级财政主管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
(二)高校预算执行存在的缺陷。目前,高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张东军认为主要表现为预算执行的不规范性及预算调整的随意性。预算下达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没能做出具体的跟踪、分析、并编制预算调节表。预算调整时缺乏民主性,也没有建立一套真正的自上而下、严密且层层控制、层层畅通的监督机制。归纳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的缺陷,可具体分为:
1、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较大。实际中很多高校或各学院(部门)缺乏对预算年度各预算指标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仍然按照“基数+增长”的预算方法确定预算数,等到预算资金到位,各预算部门实际预算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产生差异时,就会出现人为改变预算或频繁申请增加预算的情况。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预算执行监督环节的责任,但却有章不依,随意更改预算,使得预算形同虚设。这种预算混乱的局面,必然导致各学院(部门)预算资金分配不科学,一些急需预算资金的部门可能拿不到足额的预算资金,而从预算分配中受益取得富余资金的部门又滥用预算资金,导致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低下。
2、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随着高校预算收入的多元化,高校也在提高服务收入的比例,各学院(部门)利用这种机会依靠学校资产、品牌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办各种形式的学历、学位班,收取一定的费用,开立各种户头,违反了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政策。对二级学院(部门)可以设立账户的学校,对这部分服务性收入也没有纳入学校的统一预算管理,导致学校整体预算与二级学院预算之间的脱节。
3、缺乏预算执行中的行政问责制度。对已建立统一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的高校,预算管理中都明确了预算执行中各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之所以会出现预算编制是一回事,预算执行是另一回事,预算结果与预算差距巨大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和惩罚措施。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随意开支,一旦超支立即申请增加预算,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对随意增加预算的学院(部门)学校很少对其展开调查,追究责任,而追加预算一旦申请获得通过,便激励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使得其他部门纷纷效仿,使整个预算执行陷入混乱。
4、预算控制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事前,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根本不可能进行事前控制。高校预算核算年度为每年1~12月份,但高校通常在3、4月份才开始进行预算编制,到5月份上级部门的预算批复才下达,等到预算指标分配到各院系时已接近第三季度了,成了实质上的事后预算;事中,通常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预算控制无章可循;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细,与同行业的比较不够,导致对以后年度的指导性不强。这样的一种控制过程,既无法为预算执行中的偏差提供有益指导,又无法找到整个预算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改进意见,造成了预算控制的失效。
(三)预算监督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的高校预算经批复后,在执行中却出现偏离预算的情况。有的变更经费使用用途、有的随意增减项目、有的对专用款项缺乏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跟踪和分析,使预算运行情况成为盲点,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三、加强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
(一)预算执行有效性环境条件分析。有学者认为,高校预算执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必须在一定的管理环境条件下运行,为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完善高校预算运行环境条件。陆敏提出建立预算执行有效性的九个条件:(1)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2)人人参与预算的运作体系建立和完善;(3)适当的会计制度;(4)健全的组织构架;(5)切合实际的期望;(6)充分的意见沟通;(7)注重时效;(8)弹性原则的适当运用;(9)预算编成的发布与传达的有效性。刘谨也提出了高校预算执行中环境条件有待改善的四个方面:(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2)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3)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4)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加强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力度。张国英认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实行全面审计。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可以促使学校预算部门全面了解、掌握学校财务状况,监督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陈晖认为努力搞好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对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有利于加强财经纪律,规范财务行为,保证预算的执行;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宏观管理;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达到审计目的。并且提出了以“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为指导思想;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正确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正确运用审计结果,写好审计报告;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五点建议。
(三)做好预算执行中的及时调整
1、预算调整的必要性。因为高校预算是年度财务计划,其运行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计划和实际执行之间会出现差异,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实际上,它是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偏离预算编制目的而做的一种补救行为,因此,它在预算执行中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2、预算调整的规范性。预算调整只能是必要的微调,而不是经常性的大幅度调整。否则,编制预算就失去了应有的财务管理作用,甚至导致学校财务收支处于无序运行状态。王小兰认为对预算的调整,应当做到调整制度化,这也是完善学校预算监督管理体制,依法治校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与预算执行监督相匹配的预算评价、奖惩制度。阮丽芬认为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是预算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预算执行结果必须与奖惩制度挂钩,这是预算管理制度是否执行的重要标志。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
张积勇认为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下应设置业绩考核委员会,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评估,对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它有利还是不利,都要通报给预算执行部门,由预算执行部门认真分析其成因,并写明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报财务处监督执行。预算评估的重点应放在差异形成的原因即应采取的措施上。通过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可以找到管理中的强项和弱项,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管理。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对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积极增收节支,将相关收入纳入学校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及效益良好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对预算超支,设置预算外资金等预算执行情况不好的部门处以一定的惩罚,如警告批评、取消该部门的评优资格、减少职称评聘名额,在下一年度该部门的预算指标中扣除一定的额度,等等。
(五)建立及时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一套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对预算执行及监督的及时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有利于执行监督部门尽早的发现预算执行中的偏差,提出改正意见,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目前许多高校内部建立了一套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通学校决策层、下联各学院(部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这对于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是十分有利的。
张积勇分析了这种制度的作用:一方面可利用计算机对整个学校及下属各学院(部门)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一旦发现超计划或无计划用款现象,立刻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学校内部局域网等工具及时将整个学校和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决策,以保证预算计划顺利完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