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27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7/8/4

作者

□文/娄保东

浏览次数

1230 次

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培养创造型人才
  创造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思维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前提,贯穿于整个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创造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简言之,是一个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创前所未有的思想(理论)和发明新事物,这就是创造。
  创造又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即能够摆脱习常思维的束缚,独创性地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涉及的因素非常广泛,不仅和智力性因素有关,还与大量的非智力性因素有密切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就将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归纳为:好奇心、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想像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喜欢试验、坚强而有韧性、爱幻想等;我国学者将其归纳为: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的责任感、一丝不苟、孜孜不倦。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创造水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不过,对创新训练现状的研究发现,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一、创造型人才培养中的非智力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具有不同于习惯性思维的特征,因此,用智力来衡量创造力或用提高智力来提高创造力的办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现代心理学研究还总结了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习惯性思维特征的四个方面,即新颖性、灵活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此延伸出创造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非智力障碍因素,特别是人格因素。(1)满足现状的思维特征:如对现有的理论、现场、实验设计、产品设计,包括管理规章等,只满足于对进步的理解,不向前看,缺乏横向比较等。(2)刻板僵化的思维特征:即以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没有或放弃对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和态度,缺乏思维的弹性。(3)崇拜权威,过于相信报刊书籍、专家甚至外国人的看法,甚至以这些看法代替实证。
  具体的教育实践还发现:由此衍生的非智力障碍还包括了因循守旧、过早下结论,甚至自卑,看不起自己,也根本不想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敢去创新,甚至不想去创新等等。一份以学生创造力自我测试反馈的报告显示,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创造力评价为一般以下的(创造性弱、无创造性)学生中,有70%的反映。
  二、创造型人才培养中的五要素
  发现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非智力性障碍的存在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即使是天才,在生下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就是一首好诗”(鲁迅语)。创造型人才同样也不是先天得来的。对已充分掌握了各种智力技能的学生群体更是这样,只要对他们的创造性,特别是非智力影响因素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其效果可期。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意识。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它包括两部分,即“想”和“干”。想前人所未想,即创造性想像;干前人所未干,即实施创造。这意味着失败在所难免。例如,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设计在狗体上进行的具有神经支配的巴氏小胃,在制作时失败过19次,直到第20次才试制成功;我国清代王清任,曾亲自去冢间,剖视尸体30余具,最终著成《医林改错》一书。
  创新来源于实践,科学理论来源于对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比较。在科学家们的探索研究中,这种锲而不舍而终于胜利的事例是很多的。科学家对发现一个新事物欢欣鼓舞,而失败却并不使他们失望,反而促使他们更坚定地去追求问题之所在。这显然不是智力教育所能胜任的,同时也是创新过程所必需的,是创造型人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意识,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使学生具有“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精力”的素质。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就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所有的创造成果,都与世间已有的事物相似,无一例外。例如,植物的根系具有固着土壤的能力,受这一功能的启发,有人创造了钢筋混凝土。1865年一位法国园艺师在搬移盆花时,不小心将一盆花掉落在地上,花盆全碎了,而根系与土壤抱成一团,成为一个坚硬的土块。于是他仿照植物的根系用钢筋编织了框架,然后用石子混凝土填充,建造了新的花坛,果真非常坚固。他又进一步设想,把这种方法用于建筑业,引发了一场革命。这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伟大发明,也是创造性思维成功的一个典范。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创造力是特定环境下,个体产生新异和合适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敢想、敢干。敢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科学的天地里想像;敢干,就是实施创造,在创造中再创造,达到完美。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得感性材料,寻求创新方向,发现事物变化,抓住事物本质,捕捉实践机遇的重要途径。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家里喝海带汤时,发现海带汤特别鲜美,好奇心使他觉得“海带里有奥秘”,最终研究发明了味精(化学成分谷氨酸钠);可口可乐包装瓶的形状,来自美国人鲁托对其女友俏丽身影的想像力;方便面的发明构思,来自日本人安藤百福对每天早晨,人们费时排队吃热面条的观察;带钩铁丝网的发明,则来自于美国牧羊童杰斯福观察到羊群从不越过带刺的玫瑰花丛。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具备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合理开发。要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生活在“问题”之中,我们周围的问题堆积如山,发现问题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对于习以为常的事物,要有怀疑精神和好奇心,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训练观察能力,就是要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观察,既要看表面现象,又要了解内在实质;既要注意偶然事件,也要注意必然规律。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分析,提出问题,相互探讨,总结规律。
  (四)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能否集中注意力是决定工作效率的关键,也是保证创新成功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爱因斯坦可以连续数小时以常人只能坚持几秒钟的程度完全集中注意力,可以说这是他成功的秘诀。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尽可能满足主体学习的需求。例如,研究证明,在短跑的起跑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把预令的时间时而延长1~2秒,时而延长2~4秒,时间不等,学生就会屏住气,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到发令声上。
  (五)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无不在告诉我们,优秀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创造者优良的心理品质。(1)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如果缺乏兴趣,要在本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活动几乎不可能。正如猫爪下的夜莺会失去自己的唱歌能力一样,不是发自内心自愿的、强制性的思维活动难以结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2)顽强的意志力:天才出于勤奋,创新人才更需要坚韧型、自制力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因为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多高,对自己的思维对象怀有多么热烈的兴趣,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毅品质,要想创新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地对学生提出任务,严格要求,使他们锲而不舍的关注于自己研究的事物。(3)乐观向上的个性: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懒惰、骄傲、安于现状等消极个性,鼓励学生的勤劳、勇敢、乐观、豁达、谨慎、探究等积极的个性。正如高尔基所说: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又是一切奇迹的创造者。■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85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