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些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世界正在由“城市化世纪”走向“城市世纪”。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大北京圈、东北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武汉为中心的众多或大或小的城市群,2006年仅两个三角洲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经突破30%。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年均增长0.62个百分点,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1%,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我国的城市群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在克服单位城市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将调整资源配置,为实现共同增长发挥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城市群在实现经济上互补、社会上消除二元结构、文化上的多样性充分交融,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我国城市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产业结构趋同、城市之间定位不准,以及各城市外形建设趋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一、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趋同问题
(一)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竞争不规范。从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群内的城市间联系不紧,区域内的城市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大体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因此导致整个区域内资源浪费。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明显大于联合,摩擦高于融合,无形之间削弱了城市群的繁荣和发展。此外,城市定位相近,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无法整合。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这是目前国内联合最好的一个城市群,各方面都有融合的表示,并已经迈出了一些实质性的步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群内,互相攀比、无原则竞争的情况也还不时出现。为了吸引外资,各地竞相压低外资使用的地价,无原则的许以各种优惠政策,以至于地价低于最低的成本价。倪鹏飞强调,我国城市的竞争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导致的不是双赢,而是我国城市的全盘皆输。城市群不是几个大城市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城区面积的简单扩大,而是城市之间的深度联合,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城市资源的重新整合,是城市要素的相互补充,是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要想共谋发展,就必须心平气和地实现真正融合,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多赢的局面。
(二)城市建筑趋同,竞争缺乏特色。中国社科院著名城市研究专家倪鹏飞博士说:“当城市成功时,国家也就成功了。”对我国而言,能否在未来世界取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看我国是否建立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或城市群。据新华网报道,国家建设部官员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盲目的城市建设正在中国约1/5的城市里泛滥,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将资金用在继续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是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大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有的还以开发园区名义大量圈占土地,造成人均耕地面积锐减。
城市的竞争应该是软、硬环境同步竞争,然而,国内许多城市只注重城市“硬环境”的比拼,比着建高楼大厦,比着修桥开路、比着建广场、比着修建地铁,等等,而忽视了城市的“软环境”发展,比如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放宽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城市文化个性的保护和塑造等。如此相互模仿建设的结果是,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一色的高楼大厦,闪烁的霓虹灯,旗帜飘扬的广场,人来人往的地铁站,千城一面,城市形象趋同率太高,使人不知身处北京还是上海。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决策者,应该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中医,全面诊断,综合调理,标本兼治,打造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促进我国城市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梯度化产业链。一个成熟的城市群经济应该具有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结构。然而,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趋同化且产业层次水平较低。各地区的产业门类都比较齐全,产业的地域特点不甚明显,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空间分布均衡化,集中度下降,呈低水平的重复状态。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产业统购现象的产生既有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而盲目建设方面的原因,又是企业追求利润的竞争行为而导致重复生产的结果。因此,我国在建设城市群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从各地区不同的条件出发,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明确产业分工重点,实现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这个区域内建立层次和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这要求群内的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原则,合理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相互错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群内协同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整个区域的对外竞争力。错位发展要求各城市科学合理的分析自己的市情,从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路确定本市产业发展方向,不一定是最高最新的产业,但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产业。城市群内大小城市应该准确定位,合理分工。核心城市要当好龙头,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内要素和信息的集结与配置枢纽。这要求核心城市努力提高服务产业的比重和层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方面核心城市应该突出高精尖,避免大小同吃的做法。中心城市要当好接续核心城市辐射的“二传手”,发挥好局部中心的功能;应该将重点放在发展高附加值、搞技术含量的产业,增强对中心城市产业配套能力。中小城市不应盲目追求产业高级化,要充分消化核心、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生产能力,改造好传统产业,充当大企业的加工基地。同一层次城市之间要多加强横向合作,减少和避免相同产业过剩导致的恶性竞争。
(二)发展城市营销,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竞争力就是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而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换言之,它是一个城市较之于其他城市在它们同处的更大区域中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抢占力。城市营销属于社会营销。著名的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城市营销是城市居民、企业和城市政府把城市特有的吸引力、城市形象、城市的公共设施等城市的“区位产品”或城市服务供给给城市的顾客群体,如投资者、旅游者等满足城市需要和城市顾客需要的过程。建设具有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成为城市营销的需要,也是城市具有吸引力的一个源泉。
城市没了个性,就缺乏了“灵魂”。文化品位,不仅是古代城市的魅力所在,更是现代城市之魂。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的沉积和弘扬;城市的内涵具有隐蔽性,然而,这种内涵对造就城市形象,树立城市良好形象,让外界对城市真正感兴趣,产生实实在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方面,却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的城市一定要依据其所处区域,按照其区域民族、风情、地理、气候等条件,同时吸取国内外建筑设计的精华,设计、建设本城市的个体建筑和街区布局,力戒雷同和硬性模仿。城市的建筑艺术与风格,特别是标志性特征景观、出进市的景观、城市的壁画和城市雕塑景观及其民俗景观,一定要有本城市的特色、特点。要防止超越经济承受能力,与城市发展趋势相去甚远的“广场热”,一定要塑造城市个性,以城市的独特魅力,去吸引外资。
总之,城市群形成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中区域经济发展的较好选择。它使毗邻的城市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拥有巨大能量的区域竞争的航母。趋同现象会弱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以市场为主导,由政府加以推动,提高城市群内一体化程度,构建错位发展、梯度分布的产业链,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使航母的各部分高效协同作战,真正成为实力雄厚之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