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正确认识和处理消费问题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论述倡导适度消费的必然性。
一、倡导适度消费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适度消费是指符合一国国情国力,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约束下的一种生活消费状态和过程。它是在吸收我国传统节俭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倡导消费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一)适度消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消费领域,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消费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社会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必须通过消费来实现。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消费问题越来越重要。党中央更加重视提高居民消费。十六大报告提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具体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倡导适度消费就是要在现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允许和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约束的条件下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包括:增加消费数量、优化消费结构和改善消费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消费滞后的现象,如消费率过低、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消费方式不科学等。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倡导适度消费是以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
(二)适度消费是可持续的消费。所谓可持续消费,按联合国环境署一项报告的界定,即“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其内涵包括:提供服务及其他各类消费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及生态的破坏,消除富国消费过度、贫国消费不足的代内不公平和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代际不公平,才能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适度消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应生产发展水平的物质消费和高品质的文化消费。它要求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扩大消费领域如文化消费、旅游消费、教育消费、健康消费、高新技术成果和新产品消费,持久地提供各类消费品及服务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等方面,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二、倡导适度消费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消费滞后迫切需要扩大消费,倡导适度消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决定消费,而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又决定生产。一般说来,从需求的角度看,支撑经济增长有三大因素:一是最终消费;二是总投资;三是净出口。从需求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国内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的52.1%。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从1998年以来,每年宏观调控的主题都是扩大内需,但内需却年年启而不动。内需不振不在于投资,而在于消费。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降至2003年的37%。2004年后虽略有上升,仍远远低于投资的水平。目前,我国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消费率却低近20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极不和谐。
只有倡导适度消费,扩大居民消费,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生产不可能持续。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不对的;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不去适当增加消费而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在目前消费滞后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消费率,既可以减缓相对储蓄过剩,又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因此,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上,在保持投资和出口适度增长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三、倡导适度消费是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状况的客观要求
消费问题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也受人口和资源环境状况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我国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我国人口已达13亿,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算,都列在世界后列。资料显示,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倍。而“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用量大的大宗矿产资源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质量差,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我国的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低,而且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1%、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目前,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2004年我国矿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进口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净进口石油首次超过1亿吨。
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国只能倡导适度消费,而不能提倡高消费。例如,我国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均的1/3,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要养活自己难度极大。如果有1/10的粮食要进口,就会压垮世界粮食市场。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我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给我国用也不够。另外,我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
倡导适度消费有利于克服我国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