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改进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GDP拉动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服务业相对滞后。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国情,从多角度分析我国服务业现状,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服务业亦所谓的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逐步上升,与此同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则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之所以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是因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速国民经济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众多消费者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服务性产品,服务性消费日益成为国民消费的主要部分,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服务经济也由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生产已经将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服务业通过其专营化和高效率的服务,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降低失业人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世界人口的增加,使得失业率成为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如何降低失业率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服务业的迅速兴起,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就业渠道,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很大程度上为发达国家缓解了就业压力这一紧要问题。所以说,只有很好的发展一国的服务业,才能使之在政治局面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更是如此。
(三)优化产业结构。由于金融业、保险业、不动产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业、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等多种专职服务业组成的现代服务业,大大延长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链和价值链。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出现了很强的“耦合”现象,它们既相互提供支撑,又日益交织在一起,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二、我国服务业现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上世纪末,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1970年的700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12900亿美元,翻了四番多。当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为36.1%,48个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为50%,22个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为65%。1995年美国、法国分别达到72%和71%;1998年亚洲的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也分别达到了52%、52%、49%和46%;而到1999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才增长到33%,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远未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即45%以上)的要求,而且还低于发展中国家36%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服务业认识不足及节俭自给的消费观念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思想根源。首先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其次是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轻商”的国策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再次是对生产劳动理论的片面理解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最后是节俭自给的消费观念降低了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所以说,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历代王朝执行“重农轻商”的国策、对生产劳动理论的片面理解和节俭自给的消费观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是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思想根源。
(二)城市化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贮存性,生产、交换、消费同时性等特点,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产生和独立化。所以,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来支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9.1%,远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低,严重降低了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弱化了城市功能,极大地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缺陷。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总体上仍然是选择粗放式的,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中投资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但投资率不可能继续提高上去,必然会伴随着投资增长的同时,导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与工业的差距不断扩大。但由于前些年服务业投资一直偏向于传统产业和投资需求波动较大的房地产业,而直接促进服务业增长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在内的产业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太低、投资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了服务业资本效益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增量固定资本向服务业倾斜的产出效益。
(四)政府政策上支持不够。有关部门在金融、保险、通信、旅游、教育、体育、医疗等现代服务部门设置了严格的投资进入管制制度,使民间投资面临一系列政策壁垒。尽管沿海一些省市已允许并已有少数民营企业开始进入部分领域,但由于市场准入门槛高、行政审批手续复杂、行业垄断严重,使民间投资主体很难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在内外资和所有制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政策歧视:有些领域已允许外资进入,或承诺将在加入WTO后若干年对外开放,但至今尚不允许或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允许民间投资参与;有的地方对民间投资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和面积的限制,不仅严于国有投资,甚至严于外商投资,这些都大大限制了民间投资发展。政策限制过严导致我国服务业服务种类少、服务水平差、竞争力不强。
三、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首先要充分认识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如今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将进一步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各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于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虽然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是错误的,但在我国短缺经济已经结束,市场出现一定过剩的情况下,应该树立适度超前、讲究生活质量的消费观念,特别是要通过市场实现消费需求及增加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断提高的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服务产品的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推行城市化进程。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全面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在小城市较少、大中城市较多的地区,优先发展小城市,同时要重视大城市的功能提升;在小城市较多、大中城市较少的地区,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积极推动城市群带发展,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取向、企业为主体、技术进步为支撑,优化和调整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做到:(1)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2)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3)优化服务业地区结构。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四)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要把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一个大战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1)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并根据新的情况,研究出台新的政策及配套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在条件成熟时,制定《服务业促进法》,把促进服务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2)加大对服务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要继续安排并加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引导资金,运用补助、贴息、参股等方式,支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项目建设,发挥示范效应,吸引社会资金跟进,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3)加强服务业的标准化和统计分析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业的分类,加快服务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建立健全服务业经常性的统计制度和跟踪监测、预测分析制度,准确把握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