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2003年底开始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的调控相比,惹来了很大的争议。2006年政府又推出一系列调控措施,虽然目前看来调控初见成效,但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持谨慎乐观态度。究竟本次宏观调控与以往的调控有什么不同,其作用发挥受哪些因素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与大家交流商榷。
一、第六次宏观调控简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六次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包括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8~1989年、1993~1996年的四次治理经济过热的紧缩性调控和1998~2002年的旨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调控。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第六次宏观调控主要针对房地产、低层次的产能过剩,治理环境污染;另外,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大、外贸顺差过大是近年困扰我国经济较为突出的问题。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针对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与物价上涨压力增大问题,采取了规范房地产发展、土地管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措施。2004年4月又采取了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较大幅度地调高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四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严格土地审批等措施。2005年政府继续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降低长期建设国债发行量、调整汇率、调控房价和土地管制。2006年一方面延续对“投资过快、信贷过多、顺差过大”问题的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另一方面继“国八条”后又出台“国六条”,加大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2007年调控基调将稳中偏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调控仍是调控的重点。
时至2007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中最显著的投资和信贷增长偏快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544亿元,增长25.3%,3月份增长26.8%,回落4.5个百分点。
但是,在宏观调控收到积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宏观调控成效的基础还不稳固。当前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十部委房地产调控政策情况检查汇报时,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表示,尽管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少数城市房价上涨仍然过快,部分调控措施没有完全到位,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的问题,农业继续增产、农民继续增收的问题都既影响当前经济稳定,又制约经济长期发展。
二、本次宏观调控的特点
那么,本次的宏观调控与历次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在调控之初就提出本次宏观调控的四大特点,即:是一次预防性的宏观调控,发生在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刚刚显露,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之时;是一次微调,不是全面的紧缩,是点刹车而不是急刹车,在整个宏观调控期间,做到了区别对待,注意了力度的把握,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控,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既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对一些突出问题起到抑制作用;这次调控更多的是一次结构性调控,而非简单的总量性调控,但又是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最后是此次调控旨在标本兼治,从深层次保证宏观调控的机制和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
北大经济学院刘伟在2005年谈到宏观调控的特点时,认为此次宏观调控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更显著。央行的各种措施不仅是控制信贷规模,同时开始调整利率。1998年以来,利率都没有上调过,而2004年存贷款利率上调0.27%,直接影响资金面几千亿,间接的影响可能更大。央行的这一货币政策使得宏观调控具有了连续性、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相应作用的突出性。此外,刘伟认为各种行政和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过程中,土地管理政策起了关键的作用;地方政府起了非常大的淡化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调控周期性作用的功能。
笔者认为,本次宏观调控最大的特点还是在中央与地方的问题上。
第一,本次经济的部分过热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资造成的。从数据来看,2003年前三季度中央政府进行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额同比分别下降了7.0%、7.7%、14.0%,但地方政府的投资额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1.5%、41.5%和39.7%。地方政府投资猛增直接导致了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增幅过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26.7%,增幅比2002年同期几乎提高了1倍,达到了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4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甚至达到了43%的高水平,出现了在中央政府投资行政性拉动的惯性作用下,以信贷膨胀和外资猛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主导的普遍投资扩张。
第二,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主要矛盾由过去政府与企业的矛盾转变成政府与政府的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张,在构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动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市场经济进一步健康、完善发展的部分障碍。在面对政策的压力,受到利益驱动时,一些地方剑走偏锋,利用现行体制、法律的漏洞,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加上权责不明,中央的政策在执行上大打折扣。
三、影响本次宏观调控效果因素分析
本次宏观调控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也有提及,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本次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呢?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影响宏观政策的因素:首先,是政策时滞,即一项政策从提出方案到产生效果,需要一段时间,包括分析经济活动状况,来确定采取何种政策、制定政策以及政策实施。显然我国的宏观政策发挥作用也需要相应的时间。其次,预期的影响。对政府实施的政策,人们会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对政府政策的预期,预先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调整,以抵消政策作用。第三,利益集团的阻挠。宏观政策的实施,必然要触动某些集团的利益,他们会直接向政府施压,或是消极对待政策。本次宏观调控中,这个特点是比较明显的。拿房地产调控来说,就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赵晓教授所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地方政府不希望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希望其他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中央的政策,本地区按兵不动,在各地方政府的博弈中成为赢家。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同,而中央的政策是全国统一的,也为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提供客观理由。所以,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房地产发展政策时,倾向“把政策用足”,最大限度地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底线,包括打政策擦边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陷入了“囚徒困境”。此外,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中央调控是中央考虑的,落后需要发展则是地方的责任。房地产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不能乱,发展好了是政绩,风险则由中央承担。多方博弈是造成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仍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此外,笔者认为经济转轨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重要的约束条件。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处在转轨时期,那么在这样一个期间,制约经济运行的矛盾既有市场机制下的一般矛盾,也有转轨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其中后者对经济运行的制约更具深刻性。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发挥作用有其特殊的路径选择。
纵观此次宏观调控,无论是结构性调控也好,预防性调控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经济,使其良性发展。而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继续推进全面改革的动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