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与世界的接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高频词汇,许多课题都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目标而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也随之进行。我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基本文化课。如何围绕素质教育,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素质教育的一点肤浅体会。
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完善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教育观念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
很显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教育,它是与传统教育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在与以“学科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中产生的,是在为了改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主人,学生是知识的奴隶;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现状而发展起来的。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区别,才能正确掌握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规律。
自我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基于多年的教学积累。(1)从书本上学:不但钻研自己专业的教科书,还要学习同类型的教科书,低一级和高一级的教科书、平行的和后续课程的教科书,在理论上不断武装自己。(2)从实践中学:从自己和同行的教学实践中学。(3)从社会信息中学:及时了解知识发展和应用的新动态,不断增加教师知识的库存量,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尽可能跟上时代步伐。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而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像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电子商务时,应用到了windows98系统,在windows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他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近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结论。我在教学生如何灵活进行文字编辑时,要学生思考用几种软件把文字进行编辑,是W0RD2000中,还是记事本中,或是窗口画图中等问题。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我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这种教学方法,经过课后的检验,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