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2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7/11/2

作者

□文/郭军辉

浏览次数

1135 次

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性分析
  人口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人口这一“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主体”。人口质量一般也称为人口素质,主要是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富强和家庭的幸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口素质的一部分对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指的就是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用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国际上一般都采用具有可比性和可测度性的文盲率、受教育程度等来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由于我国地区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一、我国人口科学文化水平现状
  (一)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间存在着差异。近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2004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但各地区间的受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各地区的文盲率近几年持续下降,地区间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中部地区比东部略低,西部地区的粗文盲率最高为10.21%;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利用方面,依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无论是在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数还是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远远地低于东部地区。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的1/2多一点;而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1/3多一点。要成功地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和西部地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利用方面还面临较大的挑战。(表1)
  (二)城乡之间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显著。城乡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为9.43年,乡村为7年,乡村比城镇低2.4年;在文盲率对比方面,我国乡村人口粗文盲率明显的高于城镇,2004年全国城镇人口粗文盲率为4.91%,乡村人口粗文盲率高达10.71%,后者比前者高一倍多;在高等教育方面,虽然随着农村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所增多,但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还远远低于城镇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
  (三)男女两性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群众中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这种深层的文化理念还在影响着人们对男女两性在各方面的发展,使男女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8.5年,女性为7.5年,女性比男性低1年,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高达8.8年,女性则为7.6年,女性比男性低1.2年;我国女性人口粗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2004年全国女性粗文盲率为12.2%,男性粗文盲率为4.6%,女性粗文盲率是男性的2.7倍;在15~45岁青壮年文盲人口中,女性文盲人口所占比例达到70.76%,在每4个青壮年文盲人口中,有3个是女性。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在进一步的扫盲工作中,女性文盲是重点。男女两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均衡状况也很严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性别比还比较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在校大学本科学生的性别比为146/100,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同样,我国在校研究生的性别比为164/100人,男生更加明显多于女生。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决定了对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程度,以及培育这种素质的社会能力和家庭能力,因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起着基本的制约作用。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存在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贫困。城乡之间的科学文化素质差异也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受总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各地区之间按人口平均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差异很悬殊。一些相对后进的中西部省份,教育经费按学生人均分摊与东部地区相差很远。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对教育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缺乏认识,同时由于农村对教育的投资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使得办学条件偏差,教学质量也低,因此形成了农村低质量人口沉积,造成地域性贫困。而贫困是困扰人口素质的制约因素,造成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最终跳不出这一怪圈。与此相比,城市人口素质较高。城市人们思想意识较开放,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且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劳动力再生产能力强,所以城市人口素质比农村高。
  (三)城市与乡镇的差异。直接受生产力制约的城镇化和非农化对人口文化素质影响很大。2000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城市为4.57%,镇为6.45%,乡村则达到11.55%。这说明中国扫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在高层次人才的分布上,城乡差异更为明显,如2000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达到研究生学历的比重,城市比镇高17倍,比乡高达102倍,城市与乡镇相差很悬殊。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吸引高层人才是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性别的传统认识。由于受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限制,加上历史原因形成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我国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显著低于男性。近几十年来这一差别逐渐缩小,但迄今依然存在,从而在文化程度构成上形成明显的差异。在初等教育阶段两性差异还不大,而随着教育层次越高,男性就越来越多的超过了女性。此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这种差异就越加明显,在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人们很少考虑效益,而把受教育看成是一种对于两性都是当然的权利。女性文化程度偏低,对她们充分发挥社会经济职能及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显然是不利的,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素质也是突出的消极因素(妇女生育率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三、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实现平衡发展
  (一)解决好农村教育融资问题。基础教育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部分由市场提供,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供给不足,是我国农村教育投融资体制存在的基本问题。我国农村教育资金问题不是资金短缺,而是整个国家财政体制内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应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机制,调整政府的支出权和收入权关系,加强其对应性;需要消除区域性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分布状况;持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政策性投入;增强义务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教育负债管理。
  解决农村教育资金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低质量标准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按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低质量标准的义务性基础教育的要求,组织财政资金的来源;最低水平的、平均化的教育服务可由公共部门提供,超出平均水平的教育产品既允许由公立学校提供,也允许私立学校提供;生产单位的选择最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进行。
  (二)改变人们的传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只重视男性的教育,这就影响了女性受教育的提高,只有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使男女两性得到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而政府的政策导向十分重要。从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多方面共同制定长期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实施,才有可能逐渐强化人们对女性受教育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三)协调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我国的教育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就要减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各类教育差距。在东、中部地区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为义务教育提供各种软件和硬件,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问题。继续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总之,要摆脱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在区域、城乡和性别上的差异性,需要政府协调好各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投资的关系,同时改变人们的传统认识,使人们自觉地重视起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来,特别是农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722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