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2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7/11/2

作者

□文/滕海飞

浏览次数

925 次

用民生财政改善民生
  当今中国,民生发展成为主题。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体现公平主义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行列迈进时,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候,社会有可能进入“矛盾凸显期”。200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表明我国可能正处于社会深刻改革和矛盾凸显时期。对此,如何妥善处置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化解矛盾,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一、我国目前民生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成就,政府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以2006年为例)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政府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2、在教育均等化、医疗预防救治体系方面。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等。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已经基本完成。
  3、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不断增加,社保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都很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主体的初次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一是经济总量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地区间和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研究资料表明,198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比是1.80:1.18:1,到2005年扩大到2.66:1.25: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5年的3.22倍。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6,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二是资本所有者所得偏高、劳动者所得持续下降,逐步拉大收入差距;三是电信、石油、金融等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直接扩大了全社会居民收入差距。
  2、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具体来说,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使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群众利益,是“促退”而不是促进民生进步,加重了民众的不公平感,危及社会稳定。
  3、在保障民生的法律制度方面,也存在缺位和扭曲的问题。这使得公民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人民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大力促进民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生问题处理不好,“社会安全网”就有漏洞,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化,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环境会受到挑战,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二)政府对民生的大量投入,将给经济注入新的血液,而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更可以消除民众对消费的担忧,给中国经济带来急需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这样的方式不仅会产生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而且也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缺乏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是跛足型的增长,危害迟早要显现出来。
  (三)从财政角度来看。政府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待遇,也能够起到抑制行政成本过度增长,消除一些官员贪污浪费的财力来源的作用。这对于建立一个高效、低耗、廉洁的政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硬约束。
  三、如何有效地发挥民生财政的作用,改善民生
  财税政策是解决民生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今后一段时期,为了切实改善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
  (一)逐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今后几年,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一定要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使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贫困生倾斜。例如,今年国家财政要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重点资助贫困生教育。今后还要逐步扩大复制教育的覆盖面和领域,形成人人都能享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大力支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了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共财政要着眼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3亿元,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看病;三是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实验试点;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三)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十一五”时期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项保险措施,妥善解决。要继续实行和完善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同时,加大财政就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就业培训工作,政府要大力资助,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对各类专职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的安全网,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攻坚阶段。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社保支出2019亿元,比上年增加247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安排支出;二是加快社保体系改革,在总结税务部门征管社会保险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开展社会保障税的具体方案,由财税部门更有效地筹集和管理社保基金;三是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仅有民生大礼还是不够的。民生要得以进步,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保证惠民政策和投入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大力支持解决民生问题,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发挥民生财政在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使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139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