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3期/产业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7/11/2

作者

□文/陈 龙

浏览次数

977 次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稳定实证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货币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而且也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微观经济因素。不论是经济的平稳发展还是经济的不稳定,货币始终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决定了如何制定适当货币政策使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当代货币数量论为我们提供一个简单又有效的策略。
  一、货币数量实证的理论支持
  当代货币数量论是吸收了从早期货币数量学说到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再到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理论,并根据当代市场经济运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解决当代货币经济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个简单、有效的货币经济理论。它已经从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问题中找到了自己的实证支持,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影响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因此,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同时,认为货币供应量的一个外生变量,而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因此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货币需求函数担当起稳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职责。
  其次,认为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货币收入的短期变化无关,因而无须对私人经济行为进行详尽分析就可以做出高度准确的总体经济分析。
  再次,提出关于传递机制的货币主义模式,认为货币是通过相对价格机制、名义国民收入和其他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对经济发展发生直接影响。
  最后,他们相信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性。
  简单说来,承认“货币供应的变化是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主要核心观点。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货币在增进各国的经济繁荣方面确实是重要的。要取得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的平衡增长及其他必不可少的经济目标,我们的货币和银行金融机制就绝对有必要在取得这些目标时保持同步运行。
  承认外生的可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对稳定性,强调价格效应的货币传导机制,以稳定的货币增长率为政策指标,坚持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强调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主导地位是货币数量论在实际当中的主要政策主张。正如弗里德曼所认为的“中心的问题,不是去建立一套高度敏感的、能不断消除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不稳定的工具,而是宁可去防止货币安排本身成为一个不稳定的根源”。
  二、货币与经济关系计量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控制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使其按照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而同步连续地变化,货币当局就能提供一个可为经济稳定发展的货币背景。对此,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存量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下面,我们选择1978~2001年间的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年度数据)作为我们实证的数据区间,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货币供应政策的稳定性进行计量考察。
  (一)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相关性分析。根据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应用统计计量分析软件Eviews,得到了M2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正如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许多实证所验证的那样,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的长期周期性变动与相应的货币收入(或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和稳定的。另外,根据它们之间的点线图(图1),我们可以看出,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具有大致相似的同增同减的长期趋势,即它们具有长期的一致性。当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相互之间的变动是否是即期还不明显,我们将在下文给出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经济波动较大时一定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较大的波动。
  (二)M2供应量增长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可得如表2的检验结果。(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通货膨胀不是货币供应量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77933,表明通货膨胀不是M2增长率Granger原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而第一个检验的相伴概率只有0.00741,表明我们至少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认为M2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成因。同理,对于GDP增长率与M2增长率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即认为M2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Granger成因。
  (三)M2供应量增长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回归分析。由上面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很有理由地运用货币供应量的两因素模型对三者进行回归分析。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GDP=0.04821+0.2020×M2
     (2.369)(2.430)
  R2=0.2116 F=5.904     (1)
  P=-0.04994+0.45099×M2
   (-1.0791)(2.3853)
  R2=0.2055 F=5.6897    (2)
  上述两个方程下方括号内的数值是95%的t检验统计量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检验,并且整个方程的F检验也是显著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波动具有显著地影响。另外,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M2=0.1359+0.8281×GDP+0.3564×P
   (3.3283)(1.9571)  (1.9078)
  R2=0.328 F=5.1259    (3)
  它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90%的t检验,方程也是显著的。这说明,虽然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是M2的Granger的成因,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这两个宏观经济指标对货币供应政策进行指导,即可以预测以多大的增长率来供应货币。
  三、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我们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货币总量的变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经济变动受到货币变动影响的关系相对来说是很稳定的。因此,当货币存量的增长率存在明显波动时,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
  1978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本上遵循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政策主张。然而,由于经济的大幅度增长,投资的狂热和相对无序,货币当局无法摸清经济运行的规律而又对经济形势过于乐观,导致了货币供应不连续、不平稳、无规律地变动。这种货币供应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波动。如在1990~1996年间,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率平均都在25%以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泡沫经济和平均10%以上的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1988年和1989年高通货膨胀(分别为18.5%和17.8%)和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恐慌。
  同时,由于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缺乏考虑,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的突发性反过来使得货币当局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被动性,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如1997年以来,我们虽然制止了高通货膨胀,却又陷入了持续的通货紧缩(1998、1999、2000年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2.6%、-3%、-1.5%),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能说不是在治理通货膨胀时由货币政策的突发性造成的。
  对以上分析结论,以及我国当前的实际经济背景,我们提出以下政策主张:
  (一)根据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来指导货币供应政策。由于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是由实际的劳动力增长率、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因此,为了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至于对长期经济发展冲击,引起经济的不稳定,我们就必须使货币总量的增长率紧跟真实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进行连续、平稳的供应货币。稳定的货币供应还会使一般公众建立起对货币政策的信任,使货币当局的政策在执行时更为有效和及时。
  (二)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由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当货币增长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后,公众预期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投资者愿意投资,借款者愿意借款,这样就使利率不断上涨,经济趋于狂热,结果泡沫经济和危机就随之而来;反之,物价下跌后,公众相反的行为使利率不断下跌,最后也会使经济趋于崩溃,并且这种影响过程是逐渐的、长期的。因此,为了消除物价的恶性影响,盯住稳定的物价目标是可取的,而这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与推动物价涨跌间稳定的关系来达到这个目的,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实证结果那样。
  (三)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富有弹性,财政政策对利率的缺乏弹性,使得财政政策相对货币政策来说是无效的。因为财政政策只是对现存的货币总量进行再分配和使用,它排挤了“私人”投资而转为“政府”投资,这种投资的“乘数”效应会大大降低。而根据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所确定的货币政策,当它与财政政策共同实施时,可产生繁荣的经济增长,这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所证实。■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0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