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3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7/11/2

作者

□文/王 妍

浏览次数

1075 次

创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才机制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历史的快车已驶入21世纪,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制度和机制的竞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指出:“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人才是跨国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必须扩大选人视野,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坚持干中辩才,火中试金,赛中相马,充分发现和选用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四项选才制度。
  一、完善公开推荐选拔人才制度
  建立和完善公开荐才制度,在公开推荐上突出群众性和广泛性,严格做到入选标准、选拔职位、资历条件、工作程序、推荐结果“五公开”。分层次、分行业、分类别确定各类优秀人才的具体衡量标准,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和张贴公告、印发文件、召开会议等形式,将公开荐才的尺度真正交给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有效拓宽识人视野。公开优秀人才的荐举方向和方式,定期不定期地公布优秀人才“需求信息和使用方向,引导荐举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在荐举的时间和方式上,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组织与群众相结合、他荐与自荐相结合,建立信息畅通、涵盖面宽的荐才网络。充分调动多个识人主体荐才的积极性。如组织推荐,以地方、行业、单位和党派群团组织的名义,集体推荐优秀人才人选,书面报送推荐对象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及使用建议。群众推荐,号召社会各界群众通过寄送书面推荐材料,联名推荐优秀人才。个人自荐,凡符合条件的人选,可由本人向所在单位或组织人事部门以书面形式自我推荐。领导干部署名荐举,可召开会议,集中署名推荐,也可采取统一说明、分散填写回收《署名推荐表》的方式进行推荐。人才信息网推荐,通过人才交流会、研讨会、各种表彰会、大众传媒、查阅人才档案等方式收集人才信息,从中发现各类优秀人才。适度公开多渠道荐举优秀人才的结果,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让社会监督。对各种途径和方式荐举人才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重点锁定推荐集中的优胜者,深入进行考察核实,把确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纳入人才信息库管理,根据需要随时起用。
  二、深化公开考试和竞争上岗选拔人才制度
  通过公开考试选才,突出优点是创造一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它可以妥善解决社会上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互不流动”和“单向流动”的问题,实现人才的社会化流动;能有效克服选才工作中组织单方面决定而造成某些人才专业不对口、工作不适应等问题,真正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被发现、被选拔的均等机会,乐于为人才所接受,容易得到社会公认;实行“阳光操作”,便于社会监督,能较好地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因此,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实行组织挑选和公开挑选并举,特别是对用人部门视野以外优秀人才的挑选,应将公开选才作为主要渠道,并逐年扩大向社会公开选才的比例。竞争上岗和公开考试选拔一样,也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由于选拔对象范围和方法不同,竞争上岗和公开考试选拔既有密切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现阶段竞争上岗的人数远高于公开选拔的人数,其主要运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团组织选拔中层干部,一些地方也运用此办法来选拔部分机关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实践证明效果也比较好。今后,要按照规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的各项配套措施,积极推动机关中层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从“缺位竞争上岗”走向“全员竞争上岗”,从“职位竞争”走向“资格竞争”,坚持竞争成绩一到两年之内有效,竞争上岗的所有环节量化计分,把组织考察与群众评价、走群众路线很好地结合起来,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由“领导点将”走向“制度选人”,从而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建立健全跨行业、跨领域选拔人才制度
  面对加入WTO后人才竞争的国际化趋势,必须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观。人才选拔要着眼于事业长远发展和人才总体需求。创新人才机制,一个重点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把人才的选拔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和自由职业领域:一方面要适应人才分布多元化、人才流动柔性化的趋势,及时调整人才统计口径、统计方式,扩大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打破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人才之间相互封闭的状况,利用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大多元结构的资产重组,以资产重组带动人才结构的重组,形成一个体制内外人才融会贯通的人才选拔新模式。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既要完善“小步快跑”的成长方式,让优秀人才在短时间内顺利走完必要的台阶,积累多岗位工作阅历和经验,加快成长步伐,又要大胆破格去选拔人才。对于党政机关中具备一把手素质、能力比较超群的人才,可直接从下一级党政正职提拔担任上一级党政正职;对于企事业单位中精通业务、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才,可越级提拔为单位管理人员,缩短人才的成长路径。在年龄上不搞“一刀切”,避免把一些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超龄”人员拒之门外,造成人才资源浪费。消除“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认识,及时启用年轻同志,使整个人才队伍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梯次。打破人才的身份界限,坚持只要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都大胆选拔,尤其是党政机关选人不能把干部作为最基本的条件。
  四、注重社会公认和在一线选拔干部制度
  切实扩大人才选拔中的民主,认真落实群众对人才选拔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把社会公认原则贯穿人才选拔工作始终,真心实意依靠群众选贤任能。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必经程序,多数群众拥护的方能列为考察对象;在人才考察时,把民意测验、民主评议、考察预告等作为必经手段,让群众评定人才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在人才任用时充分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任前公示。按照体现社会公认和凭本事凭实绩选人才的原则,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在一定范围内直接挑选优秀人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选拔:一是在生产工作一线选。生产工作一线的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为扎实的专业技术,其中不乏优秀人才。从他们中选,能有效地改善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出成果、出经验的单位选;三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尤其是重点项目和新开发项目的建设队伍中选。这些建设项目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环境艰苦等特点,这种急、难、险、重的环境能磨炼和培养大批吃苦耐劳、意志坚定、敢打硬仗的优秀人才;四是在个人经历丰富、岗位实绩显著,被本部门、本单位群众公认的“带头人”中选。这样的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每换一个工作环境,都能开创新的局面,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70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