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构建和谐社会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谐社会的真正内涵,理性解读和谐社会,才能稳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为全社会带来更大福祉。
一、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多种矛盾交织的社会存在
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因此否定现阶段中国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恰恰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压力下,党和政府才推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客观地说,当前社会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十分尖锐,几近不可调和。这些矛盾主要有:
(一)人与自然矛盾。由于多年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把经济增长作为各级政府政绩的唯一目标,不考虑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把自然界当作免费获取资源的仓库,导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土地沙化、水污染、有害气体的排放等已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瓶颈”效应。
(二)思想文化矛盾。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忠孝”为核心,以道德、人情、法律为纽带的综合体。但是,市场经济不承认人情、身份、伦理规则等,其赖以维持的契约关系所蕴含的意志自由、权利义务平等、等价有偿和公平竞争等一系列规则及其法律精神必然与传统的“忠孝”道德观相冲突。
(三)政治权利矛盾。严格地说,政府的政治权力必须经过公民授权方能生效。但是我国行政的授权体现为上级领导的意志,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各级干部不对百姓负责,而只对上级负责,公民失去公共事务参与权。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格局向政府与社会共治的格局转变进程缓慢,政府权力的覆盖范围过宽,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难有充分的空间。
(四)经济矛盾尖锐。社会矛盾最终都体现于经济关系,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体现为以下经济矛盾:
1、计划思维和市场规律的冲突。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仍然顽强的抵制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甚至侵蚀市场化改革的成果。
2、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近几年,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
3、收入分配不公引发严重的两极分化。将近3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总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财富的分配极度的不均。基尼指数已经高达0.46,达到红色警戒线。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导致了社会畸形的仇富心态,极有可能成为社会动荡与冲突的导火索。
4、城乡二元化格局与共同富裕的矛盾。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使广大的农村人口长期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之外,无法分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
综上,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存在或严重存在不和谐状态的社会存在。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矛盾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均衡状态。
二、和谐社会不是权宜之计
和谐社会是规范的社会、公平的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民主法治的社会,是人类社会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句政治口号,更不是缓解矛盾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治国方略。要想这项治国方略取得预期成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制度化。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市场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完善的法律制度三方面。其中,民主政治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试金石,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市场经济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条件。
(一)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市场经济下,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并存,其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标志和象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平等交易的契约观点日益影响人们的思维,国人自主自立意识不断增强,市民社会开始迅猛发展起来。诸如村民组织、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将会迅猛发展起来,并且在保护各利益主体利益和谐共存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保障和制约作用。
(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我国有没有可能最终建立起“和谐社会”,关键要看能不能进一步在政治民主的道路上持续进步,这是无法回避的“试金石”。当前政务不和谐突出表现就是大面积的腐败引发的政府公信力流失。而泛滥的腐败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绝对权力带来的公民民主监督权的丧失。因此,必须不遗余力的推进民主化进程。这其中特别是要将执政党的性质、地位、职能、领导方式及其与政府、立法、司法、社会民间及公民个人的关系、相关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化、制度化。
(三)完备的法律制度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是众望所归而又非常艰辛的过程,只有严格的法制环境才能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石。因为和谐社会是个公正的社会,而法治是实现公正的有效方式。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人与人的和谐,其核心问题是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这就需要一套公正的原则来指导社会和谐地分配发展带来的利益与成本。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提供统一的规则和程序,最终促使财富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
(四)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植民族核心价值观体系。培植民族核心价值观体系就是要把这些价值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促进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使之激发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使之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和谐社会构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原因主要在于:①和谐社会的完美性决定了其实现过程必然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②如前所述,任何和谐社会构建都是在矛盾冲突中寻找静态的均衡,使得矛盾冲突不至于产生破坏性。③矛盾发展的无止境也决定了和谐社会构建的长期性。和谐社会不可能消灭矛盾,只能在“矛盾冲突——均衡——新的冲突——新的均衡”中利用矛盾,进而解决矛盾。
认识和谐社会构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意义在于:①预防各级政府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行为,杜绝“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短期行为,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思考。②使社会各界能脚踏实地的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③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观念能使社会公众建立理性的发展预期,消弭社会和政府之间隔阂和猜疑,增加互信。
既然构建和谐社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完成如下基础工作:①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还权力于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和应有的民主权利。②健全法律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安定,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③以民生为本,构建公共财政制度,让广大公民能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④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