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3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7/11/2

作者

□文/贺俊娥 何 魁

浏览次数

1117 次

逐渐强化相关性 继续重视可靠性
  一、三种代表性的资产理论
  关于资产定义的理论,目前存在着三类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未来经济利益观、成本观和财产权利观,具体观点如下:
  以未来经济利益观来定义资产的代表观点有以下几种:“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成本观的代表人物有佩顿、利特尔顿等,他们认为资产是未消逝和耗用的成本或者资产的性质是未分摊的成本或未结转为各期的数额。关于财产权利观的资产定义有以下几种:“资产是现金、对现金或劳务的求偿权以及能够单独出售和变现的项目”(SEC首席会计师舒尔茨,1993);“资产是能够用于交换的抽象权利,资产的价值是财产的货币表现”。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很具有代表性,各自形成了理论体系,但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资产定义内涵过于抽象,把资产定义为一种未来的经济利益,其必然存在一个如何定量化的问题,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依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技术,未来现金的流入、流出时间和数量就很难界定。成本观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提出的,缺陷在于其认为资产是一种成本,而成本仅仅是在投入层面上与资产取得了一致,一旦涉及产出层面,它就不能反映资产的价值,即资产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成本是对资产的耗费,代表资产的减项,仍然是一种投入,而资产真正应体现为产品销售时所带来的价值。财产权利观必须依存于“产权”这个概念,而产权概念目前争议颇大,用一个本身就颇有争议的概念来定义会计基本概念,就很容易就引起新的争议;另外,以产权作为资产定义的核心,很多资产,如知识产权或其他无形资产等将会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最终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
  二、国外会计准则采用的资产理论
  国外比较权威受全世界认同的准则就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FASB中关于资产的定义“资产是特定的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拥有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的经济利益”;IASC中关于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作为过去交易和事项的结果而由特定会计主体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FASB的资产定义是公认的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利益观,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概念框架,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系统,但是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未来经济利益观本身的一些缺陷。另外,其存在的问题就是未来经济利益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单一资产所独立创造的,那么未来经济利益在各项资产中的分摊就很难进行;还有FASB的资产定义外延过于广泛,现行会计实务之中很多项目都可以归类为FASB的资产,但并没有把它们确认为资产。
  IASC关于资产的定义也是典型的未来经济利益观,所以其也必然存在未来经济利益观本身的缺点,但国际会计准则引入了资源这个概念,将资产定义为一种资源,比FASB的概念要更具体,更侧重实物观念,把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定义为资源,没有实物形态的侧重于经济权利,这是比较合理的。国际会计准则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国际会计准则是折中产物,在情况各不相同的很多国家均适用,并且其有较强的操作性,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因之所在了。
  三、我国会计准则资产理论选择
  我国的每次准则制定,都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前提下,结合我们自身特点所进行的。从1992年的准则中的比较粗糙的资产定义到新准则中相对完善的资产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准则的变化趋势以及取得的成绩。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001年执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是:“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以上三个时期不同的准则,可以看出我国资产定义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1992的《企业会计准则》把资产定义为“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这种定义没有说明资产的性质,不能概括资产的内涵以及特点,且货币计量在现在已经不提了,因为所有的会计要素都能以货币计量了。《条例》中则强调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并提出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说明我国的资产定义开始引入未来经济利益观,强调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且规定这种资源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继续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另外,还加强了资产要素确认时的计量,这些都明显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我们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不仅因为这是趋同所必需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拥有较强操作性也是我们借鉴它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会计准则资产要素的新特点
  在全球趋同的潮流下,我国的准则制定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但趋同不是等同。我们不仅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进展情况及对我国现行准则的影响,另外,我们也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环境的约束。资产定义在新准则中修改颇大,体现了很多新特点,不仅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同时也保留了我们自身的特色。
  (一)大幅度引用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的修改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尽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从资产中一些具体项目的一些修改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趋同趋势,在存货中我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原因是IAS2在2003年的改进计划中已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此方法下不仅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另外管理者还更容易操纵利润。新《资产减值》准则中,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可回收金额的计算方法,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
  (二)继续重视可靠性。新准则体系特别地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39个会计准则中86次出现“可靠”二字,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倚重。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生命力的源泉,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是无用的,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建立在可靠性基础之上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国际财务报告标准则仅仅采用“交易或者事项”,显然“已经发生的交易”更加侧重于可靠性。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不仅仅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强调了受托责任——以客观、可靠的信息反映管理层履行职责的状况。
  (三)逐渐强化相关性。新准则的一个亮点就是开始关注公允价值,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与后续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比较重视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新准则中资产运用公允价值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规定,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同时规定,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的问题,修改后的处理为要引入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公允价值的,要按公允价值来计量,这样就与补价无关。引入公允价值和评估作价,如没有活跃市场,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无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163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