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环境条件,在土壤浸泡于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物质循环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拦蓄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问题也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一、黄河三角洲湿地现状
1、黄河三角洲湿地概况。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总面积747139.4hm2。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因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特殊自然条件缺乏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人类进行了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退湿造田、广种薄收等一系列破坏生态平衡的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自九十年代以来,山东加强了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于1990年12月在黄河三角洲最有代表性的现行黄河入海口及1976年黄河故道地区建立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1.9℃,无霜期196天,年均降水量551.6mm,蒸发量1928.2mm;自然保护区海岸线长131km,海岸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类型。
2、黄河三角洲湿地开发利用现状。据统计,截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的1.60×105hm2的路边湿地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利用;2.86×105hm2的水库和湖泊湿地以及3.34×105hm2的沼泽草甸湿地仅部分得到了开发利用,其中淡水养殖面积仅为2.20×105hm2,养殖总量为2.3×105t;水田湿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滩涂湿地已有6.4×105hm2用于滩涂海水养殖,占滩涂湿地总面积的35%,海水养殖产量达2.3×105t;浅海湿地除发展海洋捕捞业外,少部分已辟为贝壳类养殖场。从黄河三角洲湿地开发利用现状可以看出,丰富的湿地资源大部分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生产潜力巨大。
3、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于湿地经济效益的认识不足。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湿地仅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等生态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其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经济效益,造成大量湿地被破坏,湿地被视为荒地和荒水,从而使湿地资源难以被开发和利用。第二,部分湿地开发难度较大。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湿地类型、水分涵养、物质结构等自然因素的不同,部分湿地开发难度较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较低。第三,湿地开发的科研水平薄弱和技术含量不高。黄河三角洲的浅海、滩涂湿地层次较低,而现有的科研水平、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较差,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并且现有的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对原材料的深加工成品很少,使得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第四,湿地开发资金投入不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对海水、淡水养殖开发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利用社会资金不够,仅靠政府划拨的有限的资金根本无法达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目的。第五,湿地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对湿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较为落后,环境污染和经济生物资源衰退的局面未得到缓解。尚未出台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得管理工作成为一个难题。
二、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经济价值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14000美元,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可见,只要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之上充分开发利用湿地,其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依托其明显的区位、政策及资源优势,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以湿地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资源,将对保护区的宣传、交流、科研合作等事业起到促进作用。经测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达到正常运营水平时,年经营收入为200多万元,年经营成本50万元,年税金及附加费50万元,年旅游收益可达1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而带动的其他诸如交通、通讯、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收入颇为可观。
其次,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它可以为农产品、水产品提供丰富的养料,提高产品产量和附加值。黄河三角洲湿地及浅海水域提供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当地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
第三,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黄河三角洲湿地最直接产出的是水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在灌溉、工业、居民供水、养殖和发电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如水能、电能等。我国沿海多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薪材,是湿地周边社区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惠于此。
最后,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黄河三角洲湿地中有丰富的油气和盐类资源。其地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重大。(表1)
三、黄河三角洲湿地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湿地价值缺乏认识,对湿地资源管理不严,缺乏有效的保护,致使湿地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下降。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人们对湿地价值的认识。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进行教育,提高人们对湿地价值的认识,树立湿地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增强保护湿地的自觉性。
2、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加强管理是合理开发利用湿地重要的前提之一。我国已于1992年8月1日正式加入了《拉姆萨尔公约》,湿地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已经起步,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区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还应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另外,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决策管理体系是做好湿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并实施有关法律和政策,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网络,加大管理力度,坚决制止随意破坏湿地资源的行径。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资金和科研水平是关键。资本是诱发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也是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有了资本这个第一推动力,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发展就有了可靠的第一保证。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保护区现有的资金来源大部分自筹,有关部门应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通过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加大资金投入,为湿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没有专门的研究部门,只是在管理局内设有一个相关部门——科研站,黄河三角洲地区应在现有条件下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力度,吸纳科研型人才,对湿地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湿地开发利用模式。湿地在选择开发利用模式时,应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我们应利用时应限制在生态系统最大可恢复性的阈值范围内,对湿地现状做一次全面调查,并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综合考虑其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可对选择的模式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成功后再推广。
针对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开发利用模式:
第一,发展旅游业
1、旅游产品开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风景优美、自然面貌原始,是湿地生态保护基地、珍稀鸟类种源储存基地、科普基地和参观游览胜地。
根据湿地的现有资源,可以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如以观赏动植物为主的各种观赏内容的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等,还可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与周边景区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大旅游区。
2、打造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自然,对环境友善与负责,并能改善当地人福利的旅游综合形态。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有共同的目标取向,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教育等方面相一致,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是互利条件下的必然。
3、解决进入景区的交通问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离东营100多公里,沿途少有村镇,车辆稀少,而不论是从东营还是东营下属各个县镇,都没有直接到达保护区的车,这就使得游客出行困难。保护区地域广阔,黄河入海口距景区入口近30km,如果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会使深入观赏变得困难。
东营相关部门应多方面协调,开辟一条东营至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专线。同时,选用合适的交通工具供游人在保护区内参观时使用。
第二,发展水产养殖业。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很受消费者欢迎,有着广阔的市场。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可以有计划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处理,以多方面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开发油气资源。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4000万吨以上的原油产于湿地,占陆上油田原油总产量的40%左右。黄河三角洲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且开采方便。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试验区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适当地对油气进行勘探开发。
第四,发展芦苇相关工业。黄河三角洲湿地广袤,芦苇丛生,造纸原料丰富。利用草浆造纸废水在盐碱荒地上种植芦苇,能改善土壤质量,使退化成盐碱荒地的芦苇湿地得以修复。得以修复的芦苇湿地在把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所产的芦苇又可作为造纸的原料,从而实现“循环经济”。这里芦苇数量繁多,但目前利用方式单一,且处在资源经济的原始状态,只卖原料,没有深加工。如果我们把芦苇等植物广泛利用起来对其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芦苇将成为这里发展经济又一自然资源。我们还可以利用芦苇纤维长,质地好的特点,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搞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精编业,为芦苇和其他作物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四、结论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生产潜力巨大。我国对湿地的开发利用虽起步较早,但只是将其作为后备耕地开发对象,而对其多种功能认识不足。我们除看到湿地的生态、社会价值之外,更要充分认识到湿地的经济价值,并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腾飞。■
本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带着课题实践去”活动团赴山东省黄河口湿地分团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吕科建、韩亚宁、柳颖、刘宇、方滔、刘鹏、张杰、李松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