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21期/开卷有益/正文

发布时间

2002/5/19

作者

-

浏览次数

1469 次

“天麻之父”在汉中

  汉中,是驰名国内外的天麻生产基地,这里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天麻几乎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天麻生产,成了汉中秦巴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谁会想到,这个浩瀚的产业洪流却发源于一位古稀老人那汩汩流淌的辛勤汗水。
  刚刚跨进马年新春,一位老人的身影在汉中这块古朴而俊美的大地上忙碌着。他走遍山山水水,跑遍村村镇镇,做示范、讲原理、培训技术,还把自己呕心沥血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印成册子送给听课的农民。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徐锦堂。
  2001年9月27日,汉中市勉县马鞍山下黑水河畔一座汉白玉塑像落成,塑像并非神仙,而是被世人称为“天麻之父”的徐锦堂教授本人。揭彩仪式上,群众要求徐老讲些什么。看着高大的塑像,徐教授眼眶湿汪汪的,喉头有些哽咽,嘴唇动了动,什么话也没说出来。有人说,为活人塑像堪称奇闻,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但此时的徐老百感交集,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70年代,我国天麻野生资源濒临枯竭,市场供应极为奇缺,时常缺货断档,天麻成了名贵“仙药”。长期从事药用植物研究的徐锦堂深感责任重大。为此,他在四川、湖北等地进行人工种植试验,但都没有成功。1972年春,风闻汉中勉县一带有群众在山上试种天麻,他眼睛一亮,汉中秦巴山区正是天麻适生区,应当把栽培试验点选在汉中。
  1972年4月徐锦堂来到汉中勉县张家河,当时的张家河非常贫困,群众“吃的是洋芋蛋蛋,住的是茅草棚棚。”一盏盏昏暗的小油灯,点亮着山民们生存的希望。看着这一切,徐锦堂暗自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这里的老百姓依靠科学技术摆脱贫困!
  有药农挖来野生天麻种在地里,来年不翼而“飞”。有人找来绳子结实地拴成一串种下去,第二年却是空绳一条。于是,天麻“神麻”之说风行。“北京来了专家要种神麻!”消息不胫而走,山民蜂拥而至。徐锦堂手把手地教技术、讲原理,使山民们懂得了“天麻不需肥料不长叶,块茎与菌索五交结”这个道理。他与百姓同吃洋芋蛋蛋,同住茅草棚棚,共同在一盏昏暗的小油灯底下交谈试验结果,寻找种植环节中的每道工序有无疏漏之处。
  天麻生长之“密码”终于被他破译了,谜团一个接一个地解开了,他研究成功的“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在汉中全市推广,产量猛增。1976年全国中药材交流平衡会上,汉中向大会提供了750公斤商品天麻,当时舆论哗然,汉中成为全国天麻生产基地。
  徐锦堂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依然坚守在山区,观察长势,纪录生长物候期与产量的关系,密切关注着天麻生产中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渐渐,他眉头锁上了,由于长期多代无性繁殖,导致天麻严重退化,产量逐年减少,的有甚至绝收。
  他明白,科学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他项住各方面的压力,毅然在山坡上亲手试种,掌握了第一手宝贵资料。终于,他找到了防止天麻退化的新方法,使天麻产量逐年回升。1984年,他的“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被评为建国35年来20项重大医药科研成果之一。
  30年来,徐老在汉中举办各种培训班数百期,接受培训的干部、群众达数万人次,使汉中的天麻总产量翻了150多番。产品供应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不仅满足了医药要求,还成为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汉中市11个县(区)内依靠天麻收入数十万元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徐锦堂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帮人洗衣服勉强度日。他常说:我饿过肚子,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1975年母亲病危,正在汉中讲课的徐锦堂怀揣着电报坚持按计划完成了所有课程,辗转回家时,老母亲早已认不出曾经相依为命的儿子了,更别指望说上几句临别遗言。1995年正准备赴汉中讲学的徐锦堂,恰遇岳母去世,他顾不上料理老人的后事,瞒着妻子如期赶到汉中上课。1997年在汉中略阳县办培训班,他的老姐姐去世,他没有回去看一眼。就连三个孩子出生,他也没在妻子身边照料过。回想起这些,他老伴至今还直掉眼泪。
  在汉中,有多少人靠种天麻发了财?富裕起来的百姓怎能忘了他!80多位群众联名写信给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一座徐锦堂教授的塑像在汉中市勉县马鞍山下黑水河畔落成了。
  被群众称为“天麻之父”的徐教授更舍不得汉中这块风水宝地了。“天麻之父”美称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天南海北飞鸿似雪片,求知若渴者纷至沓来,古稀老人从不拒绝。瞧,那就是他的背影——他依然奔波在2002年“清明”时节的绵绵细雨里。(文/本刊记者余晓宝)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6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