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4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7/12/1

作者

□文/时新才 宋书彬

浏览次数

1201 次

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业发展对策
  我国加入WTO后,为民族保险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我国将开放保险市场的承诺兑现预示着竞争机制将逐渐在我国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基础性和主导作用。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我国保险业如何发展,怎么样才能快速融入国际保险业,是当前我国保险业者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
  我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险业务持续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06年10月,我国保费总收入达到4700.25亿元,同比增长14.01%。(表1)
  (二)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06年10月,我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6家,其中包括保险公司82家(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40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6家、资产管理公司8家。
  (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保险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与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完善,为保险市场规范运作奠定了基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修定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五)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密度低。全国保费收入1980年2.8亿元(财险);1981年5.3亿元,其中财险4.77亿元;1982年人身险159万元,全国10.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30%,尽管我们发展很快,但整体规模还很小。美国一家公司一年就达870多亿美元。2002年全球保险深度8.6%,我国仅3.3%,世界排名48位;保险密度全球人均423美元,我国仅29美元,排名67位,2003年我国人均39.54美元。
  (二)中资公司的经营理念有待深化。在保险行业我们一定要诚信。保险代理公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司风:起点高、管理严、司风好、讲诚信,不能搞浮躁情绪,坑蒙拐骗。
  (三)保险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较低。我国保险业各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乏,特别是保险营销、产品开发和保险精算、资金运用等方面人才的缺乏,不仅使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没有可靠的基础,而且使保险公司的获利渠道也大受限制,国内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蓄不足;公司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算、账户管理有漏洞,内部控制薄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四)产品比较单一。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全国储蓄11.6万亿元,其中45%与家庭的养老、健康、子女教育有关。这几方面恰好又与保险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市场上人们自己愿意买的、符合需求的保险产品很少。所以,保险公司有待进一步开发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我国保险业发展策略
  (一)看到优势,展开产品创新,完善法规。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动产品创新,鼓励技术进步,要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提升保险市场营销的高度,确定公司的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客户定位和产品定位,拓展保险服务领域,确立公司的品牌形象。
  保险产品设计要改变各公司业务品种雷同、综合性险种自由组合性差、技术含量低的现状,顺应市场供求、竞争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追随或超前于客户的需求心理,设计富有弹性的保险产品,增加投保人的选择权以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个性选择,体现出公司的品牌和险种的特色。
  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管制度提高保险服务的规范化程度,要完善配套法规,让保险企业在竞争中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目标,加强监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制定资产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尝试建立自保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以及更多的地方保险公司、中小型保险公司和各种专业保险公司等机构,丰富保险组织形式;积极培养大型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加快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适应金融业发展模式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趋势,金融监管也应从分业监管逐步回到综合监管模式。
  (二)打造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构建核心竞争力。一是不断提高成本控制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空间会日趋狭小,行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控制成本的能力,保险企业只有控制住成本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为此,要将成本的降低、流程的优化、效率的提高作为企业战略予以重视。二是努力改善风险控制能力。保险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因此无法回避风险,而只能努力地进行风险控制,并将这种控制能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保险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保险公司会更加注重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对保险企业来说,应努力提高对各种风险识别的速度和程度,加强对各类风险,如宏观风险、金融风险、管理风险、运营风险、道德风险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技巧,并将之纳入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范围,使企业尽可能在低风险水平的环境下成长、发展。三是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在市场上的地位,而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四个方面的要素:人才、资源、文化、管理,所以能否用好并留住人才,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能否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能否与客户、与团队员工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将直接影响到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中资保险企业必须在上述四方面加强建设,积极实施人才战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深入改革人事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培养机制,加快保险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营技术管理水平。形成一个层次较高、有凝聚力、富有效率和勇于进取的团队,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
  (三)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提高经营的安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产质量的优良与否,关系到经营的安全与否,因此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实施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是关系到保险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全方位风险管理要求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制度风险、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内生风险、外生风险等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并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以加强对风险的有效监控。
  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意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于保险企业来说,在复杂的风险管理上应精益求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资产和经营的安全性,切切实实地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之中。
  (四)充分利用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的机遇,推动业务的低成本发展。加入世贸过渡期结束以后,国内保险公司将与外资保险公司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竞争,中资保险公司如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利用保险中介市场的巨大作用,以较低的成本推动业务的发展。从现在起,我国的保险中介市场将在全面整顿和不断规范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包括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以及间接为保险业服务的寿险评级公司、保险行业协会和会计师、律师、审计师、精算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内的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保险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中资保险公司应利用本土优势,以航空系统、铁路系统、医疗系统、邮电系统等大型行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兼职保险代理人,以低成本稳定地获取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战略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建立灵活的机制,力争获取市场主动权,占领市场先机,形成先发优势,为企业竞争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国保险业走进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历程。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全面开放市场,是我国保险业发展必然的历史选择,更是行业发展到一个新起点的昭示。尽管从我国保险业现状看,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随着全面开放市场,我国保险业一定能够在更广大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次上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逆转的形势下,只要我们能够持续地提升自身优势,始终坚持最大诚信,大胆吸取和消化先进者的管理模式、专业技术,加快实施竞争力导向的人才战略,就一定能从容应对加入世贸带来的挑战,并且在竞争的洗礼中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最终在世界保险业领域的强林中取得一席之地。■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512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