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立足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现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对策。
一、农产品“卖难”问题凸显
自1996年以来,我国摆脱了农产品需求不足的局面,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2005年江苏小麦丰收,增收近半成,而价格下降0.1元/斤,同时农资价格大幅涨价,农民收入不增反降,收入比2004年减少70~80元/亩,农民陷入“丰产难增收”的怪圈;全国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广西2004年荔枝总产量同比增长50%,而收购荔枝的客商却比往年减少一半,价格下跌超过30%,农民再一次陷入价贱伤农的困境;2006年山西阳曲凌井店乡西葫芦每斤只能卖到三到五分钱。同时,山西阳高8000亩圆白菜烂在地里等举不胜举。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粮农、果农、菜农、奶农,无论经验水平如何,无论沿海内地、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农户均无法摆脱农产品“忽多忽少”,价格“忽高忽低”,“增收—减收—增收—减收”的循环怪圈。农民的主要收入是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农业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75%。尽管2006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336亿元,平均每个农民40多元。但农民的税收减免带来的利益却难以弥补农产品“卖难”造成的损失。一筐桃子烂掉,一桶牛奶坏掉,农民的损失就不仅仅是40元,大量农产品卖不出去,农民的损失可想而知。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新农村建设难以实现,农户随时有破产返贫的风险。
二、农产品“卖难”问题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组织不健全。中国大多数的农产品流通组织缺乏对农民的导向作用,经营组织往往只注重产品的销售和买卖,生产与消费市场严重割裂,没有发挥服务消费、引导消费和发现消费功能,对农业产业链的带动力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存在流通组织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大的现象,不利于提高效率和推广应用先进交易方式。第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不健全。如,期货市场发挥功能的空间小,交易活跃的品种少,还远没有发挥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第三,批发市场集散功能低,交易设施原始;大多数“三边”(路边、河边、桥边)市场是农民临时性和应急性的选择。第四,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和创新滞缓,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电子交易等现代物流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第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和检测检疫体系问题严重,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管理存在部门分割,缺少一套比较完整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二)农民市场意识存在不足。广大农民往往只注重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价格的上升,对产品的质量问题缺乏有效的认识。随着WTO的加入和国外农产品的进入,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农业粗放式经营管理、农产品品质的退化、农药和化肥的过量施用势必造成农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以致低层次的“大路货”、低品质的产品在市场上少有人问津,“卖难”现象自然难以避免。
(三)农村信息网络不健全,不利于信息的通畅流动。我国自建立了国家性质的农业网络后,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络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对农业信息的有效流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发达省份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网络服务系统和各种惠农热线的建立,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民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明显的区域布局方式:广大内陆地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最新的产品信息。信息的滞后再加上交通网络不畅导致许多农产品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特别是鲜活产品的处理,各地蔬菜、水果等“丰产而减收”的局面层出不穷。
(四)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存在信用风险。农产品加工是当前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工企业规模小不能形成有效的加工体系;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加工水平低,与世界差距大。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元,我国只有0.38元。2004年我国农业与食品加工业产值比为1:1.2,与发达国家的1:4相差甚远。农产品得不到及时转化和增值,市场消化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遏制,出现大量农产品堆积,价格下降现象。市场价格下降,加工企业更多地选择回避,农产品加工企业失信现象多有发生,导致履行合同困难。农民承担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种风险和损失。
三、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提供市场完善的条件,促进农业市场体系合理发展。促进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系统等的改进;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内部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制度。此外,建立国家支农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防止政策“悬空”。
(二)加强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发展,科技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的科技投入,支持农业院校和农业中专院校建设,形成科研与教学相长的多层次农业科研试验网;积极扶持农业科技包括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型机械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并为科技的推广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致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村中介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预期性和风险性。订单中规定的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订单农业作为产前合同具有期货贸易的性质,对农民的收益起到比传统的方式更好的保障。鼓励农民建立自己的中介组织,如农业经纪人、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成可与企业对话的有效力量,以便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具有不同于工业等的独特优势,但是发展农业必须走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圈子,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的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农户为依托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延长农产品增值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需要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克服小农生产的缺陷,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化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与市场流通对接,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和大流通。
(五)实现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特色农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我国多种优势农产品位居世界贸易量前列。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品种由900多种发展到1300多种,市场扩大到209个国家和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许多小商品做出了“大市场”,每年我国仅大蒜出口额就高达6亿美元;花生仁、蘑菇罐头、苹果汁、烤鳗等劳动密集型和深加工农产品的年出口额均超过3亿美元,居世界首位。茶叶、番茄酱罐头、蜂蜜、烟草、玉米的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二。山东的蔬菜、云南的花卉、陕西的果汁、新疆的番茄制品,已经逐步为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基础。肉鸡加工业已经达到世界超一流水准,从养殖、加工、营销到新产品开发,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完整的产业链。农业部现已规划了35个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化基础强、环境质量佳、集中连片的优势区域,在分别分析其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其目标市场及需求变化趋势,提出了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六)建立农村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模式。作为国民经济的“推进器”、“倍增器”,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同样也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产生叠加效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定时公布有关农业的市场信息,实现“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信息网络体系,并结合传统媒体媒介作用带动农业信息的交流。通过在农业领域推广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彻底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