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不断复苏,农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的面貌也逐步改观,但是我国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仍在继续,我国城乡的差距仍在拉大。时至今日,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的首要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一)中国政策是“三农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我国的发展战略是不均衡发展战略,不均衡发展战略造成了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也造成了行业的发展不平衡。建国以后,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不惜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两种形式,从农业中抽取大量的资金发展城市。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城市大工业,国家又不得不建立一套排斥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市二元结构态势逐渐明显。“城里人”“乡下人”两者之间逐步产生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城市、农村在政策的照顾和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有了先天的不平等。
(二)中国文化是“三农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非要对我国今日的农民进行褒扬的话,应该有两个词最为贴切: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听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甜”的苦训,他们为了生存,一辈子埋在土里,天天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从来不会仰起脸来看看前方,欣赏一下美丽的天空,他们经过千年封建思想的洗礼,已经形成了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典型老农形象。因而,二十几年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春风至今还没有把他们吹醒,一些腐朽的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三农问题。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解决“三农问题”要认清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从“三农问题”的成因来看,“三农问题”是政策性问题、是历史性问题,也是传统性问题,因而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应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使之与时代的发展阶段相一致,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做到与时俱进。
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是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更详细地讲是我们处在一个没有完成的工业化中期,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我们正在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由内向型经济向内外向型经济并举的方向转变,在社会文化方面,我们正在完成由单位制向社会制、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因而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的转型期。
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阶段,才能全面认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明白为什么国家的财政对农业的减税补贴和国家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现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转变的时代潮流。
(二)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转变农民观念,解放农民思想,并且适时地以法律作保障。新中国成立,已经有了几十个春秋,但是众多农民的思想仍然受到封建腐朽思想的束缚,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他们的思想是苦日子忍着,穷日子省着,他们不敢去冒险,终日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不敢去探寻新的致富门路,对他们来讲,省钱就是挣钱。因而,转变农民观念,使农民手中的钱流动起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础。
其次,要解放农民思想,对于一些遗留的封建思想和农民的一些不良传统重拳出击,坚决制止,不搞形式主义。在众多地区,大办红白事的恶习没有丝毫改变。据调查在山东的某些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人去世以后实行土葬,九十年代以来政府为了打击大办白事的恶习,强制火葬;可现在呢?当地农民接受了当地政策,亲人去世了,先拉进火葬场火化,而后再把骨灰带入村里,把骨灰放入棺材,进行土葬。较以前大办白事的习惯相比,农民还要支付数千元的火化费用,可政府为增加税收,对此视而不见,以至于大办红白事的恶习日益加重。因而,解放农民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
(三)解决“三农问题”要大力兴办新型农业。众所周知,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它有量大价低、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不易保存的特点,我国传统农业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特点的制约,因而打破这些约束,兴办新型农业,建立规模化、节约化、规范化的新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谈到新型农业,山东人都会想到山东的“菜篮子”寿光、烟台的苹果,等等。但是在山东还有一些贫困地区,他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新型农业,现在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城里人的平均收入水平。九十年代中期山东济宁的金乡县开始大面积地种植大蒜,历经十年,金乡县的大蒜几乎已经遍布了中国的每一个城镇的每一个餐桌,并且他们大量出口,远销韩国、日本,金乡县农民的年均收入已经从起初的几百元上升到现在的上万元。因而,兴办规模化、节约化、规范化的新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解决传统农业的消极特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它符合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又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应该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四)解决“三农问题”要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十几年前,“要致富先修路”几乎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可时至今天,当众多省市的众多地区村村通公路工程已成为历史昨日话题时,为什么农民手中的产品仍然囤积粮仓,找不到出路?原因就是今天的产品不是运不出去,而是找不到买家。因而,与时俱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建立联系地区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工厂的供需专网,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解决“三农问题”要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中小城镇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意义重大:(1)中小城镇有中间传导作用。它可以传递大中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与农村的物质和信息交换。(2)中小城镇具有低门槛、低成本的创业机会和就业环境。在大中城市一个普通商铺大概需要资金40万元,而在中小城镇仅仅需要2~3万元。(3)中小城镇具有引导分流的作用。1978~1999年农村人口有1.4亿涌向城市,其中中小城镇吸收了8000万的农村人口,占了总数的60%。这也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战略。中小城镇还具有示范作用,是农村资源、人才的相对集中地。因而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总的来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减税补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认清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再教育;转变农民观念,让农民手中的钱流动起来,解放农民思想,废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资源的整合,兴办规模化、节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新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工厂的供需专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