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21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2/5/19

作者

-

浏览次数

3067 次

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简介
  内部控制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提出,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阶段。
  美国的COSO委员会1992年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的困难
  中国证监会2000年11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财政部最近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等有关文件,对内部控制 作出专门规定。这些规则和规范的出台无疑会对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改善我国内部控制缺失或缺陷起到一定作用,但我们认为有效地执行这些规定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90年代,美国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统一了各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然而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其中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即内部监督,因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这主要是受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下简称审计风险)的影响,因其规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执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很混乱。有的把内部控制看做是一堆手册、文件、制度;有的把内部控制看做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内部控制概念。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内部控制基础普遍薄弱。
  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虽然《审计风险》和《会计法》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分别是从审计和会计的角度而言的,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又过于原则性,不好操作。所以亟须制订一个权威的可供操作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3、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作出说明,且应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但对内部控制责任的划分、量化、奖惩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否则将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审计,也会使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的思考
  1、尽快组织力量展开对内部控制的系统研究。《会计法》、《审计风险》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已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标准有所表述,但要么内容滞后,要么过于原则,且令出多门,不够系统。建议国家立法机关联合各有关方面,包括理论界、实业界、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构等成立专门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统一认识。
  2、结合我国国情,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我国对内部控制研究滞后,那么是否就照抄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的定义呢?我们认为不妥,应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研究,慎重定位。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努力的方向,而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需的条件,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作为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在我国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使我国的控制环境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制订。为此,应对内部控制的五项构成要素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恰当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出一套权威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3、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培训。目前,部分单位虽已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但单位负责人控制具有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产生这些问题,单位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应像《会计法》培训一样对单位负责人分期分批进行内部控制的系统培训。
  4、有步骤地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虽然在我国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有较大的困难,但此项审计必须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并执行内部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以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出台。
  5、应加强立法和法律责任的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必要对这些法律责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个明确的责任划分、衡量及奖惩标准。(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
文/王炳华 王明桢
  一、内部控制简介
  内部控制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提出,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阶段。
  美国的COSO委员会1992年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的困难
  中国证监会2000年11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财政部最近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等有关文件,对内部控制 作出专门规定。这些规则和规范的出台无疑会对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改善我国内部控制缺失或缺陷起到一定作用,但我们认为有效地执行这些规定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90年代,美国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统一了各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然而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其中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即内部监督,因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这主要是受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下简称审计风险)的影响,因其规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执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很混乱。有的把内部控制看做是一堆手册、文件、制度;有的把内部控制看做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内部控制概念。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内部控制基础普遍薄弱。
  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虽然《审计风险》和《会计法》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分别是从审计和会计的角度而言的,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又过于原则性,不好操作。所以亟须制订一个权威的可供操作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3、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作出说明,且应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但对内部控制责任的划分、量化、奖惩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否则将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审计,也会使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的思考
  1、尽快组织力量展开对内部控制的系统研究。《会计法》、《审计风险》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已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标准有所表述,但要么内容滞后,要么过于原则,且令出多门,不够系统。建议国家立法机关联合各有关方面,包括理论界、实业界、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构等成立专门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统一认识。
  2、结合我国国情,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我国对内部控制研究滞后,那么是否就照抄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的定义呢?我们认为不妥,应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研究,慎重定位。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努力的方向,而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需的条件,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作为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在我国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使我国的控制环境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制订。为此,应对内部控制的五项构成要素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恰当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出一套权威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3、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培训。目前,部分单位虽已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但单位负责人控制具有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产生这些问题,单位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应像《会计法》培训一样对单位负责人分期分批进行内部控制的系统培训。
  4、有步骤地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虽然在我国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有较大的困难,但此项审计必须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并执行内部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以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出台。
  5、应加强立法和法律责任的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必要对这些法律责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个明确的责任划分、衡量及奖惩标准。(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
文/王炳华 王明桢
  一、内部控制简介
  内部控制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提出,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阶段。
  美国的COSO委员会1992年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的困难
  中国证监会2000年11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财政部最近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等有关文件,对内部控制 作出专门规定。这些规则和规范的出台无疑会对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改善我国内部控制缺失或缺陷起到一定作用,但我们认为有效地执行这些规定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90年代,美国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统一了各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然而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其中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即内部监督,因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这主要是受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下简称审计风险)的影响,因其规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执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很混乱。有的把内部控制看做是一堆手册、文件、制度;有的把内部控制看做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内部控制概念。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内部控制基础普遍薄弱。
  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虽然《审计风险》和《会计法》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分别是从审计和会计的角度而言的,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又过于原则性,不好操作。所以亟须制订一个权威的可供操作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3、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作出说明,且应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但对内部控制责任的划分、量化、奖惩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否则将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审计,也会使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的思考
  1、尽快组织力量展开对内部控制的系统研究。《会计法》、《审计风险》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已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标准有所表述,但要么内容滞后,要么过于原则,且令出多门,不够系统。建议国家立法机关联合各有关方面,包括理论界、实业界、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构等成立专门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统一认识。
  2、结合我国国情,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我国对内部控制研究滞后,那么是否就照抄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的定义呢?我们认为不妥,应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研究,慎重定位。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努力的方向,而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需的条件,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作为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在我国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使我国的控制环境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制订。为此,应对内部控制的五项构成要素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恰当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出一套权威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3、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培训。目前,部分单位虽已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但单位负责人控制具有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产生这些问题,单位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应像《会计法》培训一样对单位负责人分期分批进行内部控制的系统培训。
  4、有步骤地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虽然在我国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有较大的困难,但此项审计必须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并执行内部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以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出台。
  5、应加强立法和法律责任的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必要对这些法律责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个明确的责任划分、衡量及奖惩标准。(文/王炳华 王明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48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