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现代商务中心区对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产业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北京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及其效应、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一、北京金融产业聚集发展现状
(一)北京集中了大量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目前,四大银行总部都设在北京,占据了中国银行业业务总量的60%以上。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目前各家银行都在建立集中的统一数据库,把整个银行的资金集中到总部统一运作,这就意味着北京地区将集中中国银行业90%的信贷资金。同样,由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三大保险公司总部都在北京,中国保险业70%以上的资金也在北京统一运作。此外,银河证券、中金公司等大型证券公司总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也在北京,北京成了全国最大的金融结算中心。
(二)特大型国有企业总部绝大多数在北京。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直接监管的196家企业名单,这些企业拥有619万亿元净资产,占到了整个国有资产总量的60%以上,而这些企业总部在北京的又占了绝大多数,可以说国有资产的总量有一半以上由总部在北京的企业所控制。这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将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这对北京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三)金融街为各金融机构进驻提供了条件。北京金融街自元代起被称为“金城坊”,明、清两代更是遍布金坊、银号,清末户部银行即设于此。其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开发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已有300多家金融、电信等各类知名企业在金融街安营扎寨,四大金融监管机构都已集中在金融街上。此外,国有银行除农业银行外的三大银行的总行、中保集团总部、银河证券以及中国中央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等金融业服务机构都已坐落于金融街。金融街聚集着中国金融业50%~60%的金融资产,汇总着每年15万亿元居民和企业存款80%以上的数据,是独一无二的全国性金融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心。
二、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金融产业集聚形成所存在的两条有效途径:一种是借助历史和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依托所在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自发吸引金融企业迁移而形成集聚。早期的区位优势一旦形成,必然通过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的乘数效应形成锁定,从而进一步巩固集群的稳固性,扩大集聚地的辐射效应和吸引力;另一种则是主要依赖国家的相关扶持性产业政策,由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按照相关标准对城市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予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址投资的方向。
(一)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产业集聚是新兴工业化道路中提升竞争力最重要的发展动力。金融产业集聚一旦形成,以金融中心、CBD为空间载体,以北京各区为网络节点,通过资金融通和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北京甚至全国的优化配置,并持续带来集聚地及周边地区交易的增长、投资的繁荣和产业的扩张,不断强化该城市的地位和功能。
金融产业的集聚对于外部环境、制度背景、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的敏感度要高于制造业集群,由于金融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无论是由于何种模式主导了集聚形成,其对区域内的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产业基础、市场开放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聚合都存在着相当高的要求。
无论产业集聚发端于何种模式,一旦金融产业集聚地初步成形,就会具备组织惯例作用下的路径依赖特征;金融集群内部具有自组织演化的规律,集聚地内任何一个组织的自组织过程都是在与其他机构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实现的,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整个集群的制约,从而有效促进了金融产业集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产业集聚地的发展水平及稳固程度,还会不断受到外部拉力的挑战,尤其是金融企业所为之服务的制造业集群的转移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都会对现有集聚水平产生影响。总而言之,区位可以成为优势,同时区位也是可以选择的。因此,面对金融产业集聚,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就我国而言,金融产业的建设属于国家战略,需要有效的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相匹配。换言之,我国金融产业集聚所选择的应当是筑巢引凤式的嵌入发展,要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基础积累和发展潜力的城市,通过大量金融设施等硬件投资,吸引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
(二)北京金融产业集聚对策建议。北京推进金融产业集聚,首先必须坚持政府有为的原则,通过产业政策的推动,科学抉择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地区,并积极影响引导金融机构的选址决策;同时,也必须准确把握产业集聚的规律,对于金融集聚的规模、程度和辐射范围等按阶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1、借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力,促进北京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北京要吸引大批金融企业和机构的进驻,必须具备某些要素和标准。不同的优势条件将吸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金融机构,导致集聚所产生的规模、辐射效应相差很大,并最终影响北京在金融市场中的层级地位。因此,要寻找到最优化、便捷的发展路径。
2、循序渐进,准确把握金融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哪种金融集聚模式,其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比较而言,产业集聚雏形的诞生一般都相当困难,但只要形成了集聚趋势,发展速度就会以乘数增长。实践证明,金融业最基本核心是银行业,业务发展顺序也是从零售银行业务到批发银行业务。因此,相关城市应尊重金融产业的内在规律,在发展本土金融企业及吸引跨国金融企业的类型、顺序及政策力度上有所轻重选择。
3、深化金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金融产业进入壁垒,加速金融产业国际化进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短期内唯有依靠政府推动模式来启动金融产业集聚,因此政府的金融政策是金融产业集聚能否顺利推进的最根本制度框架。大力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创新金融产品,尽快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取消存在于不同产权主体、国别主体间不合理差别待遇;加快利率市场化、提高汇率弹性是吸引金融企业投资的必要条件。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效应
北京金融商业中心营造了一个人人向往的环境,具有强大的人气汇聚功能,公用设施能互相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在整个区域内达到人流、车流的完全分离。从而使该区域成为工作、休闲、娱乐、购物的天堂。
(一)能够提高群内的生产率。这主要是指在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条件下,从群落中获得益处。群落内专业人才市场的发展,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还由于群落的外部经济性,这样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到群落内工作。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由于邻近及企业之间的联系、信任等原因,有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在群落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信誉与增加对消费者吸引力方面的组合经济效应具有“1+1>2”的性质。此外,群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二)能够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精明的买主与“市场窗口”的性质有助于企业看清楚市场。同时,产业集群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本地的供应商与合作者也卷入了创新。发生在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三)降低企业进入风险。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群落内的企业与一个孤立地区的企业相比,更容易生长。因为,生长在群落内的企业更容易认识到自己在提供的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此外,产业集群通常形成一个重要的本地市场,一个企业可以从已经建立的各种联系中获益。一个扩张了的产业集群放大了已经描述的产业集群的所有利益,增加了每一个企业都受益的竞争与合作的机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