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谓新农村,应体现在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上。许多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其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是自始至终重视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建设新农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农民群众不满意,因此,建设新农村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
一、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农民的居住环境有所改观,但农村环境形势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乡镇企业的污染不断加重。有些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偷排、超排现象时有发生。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三废”(废渣、废液、废气)排放量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果不能对乡镇企业进行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管理,其污染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
二是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首先是化肥、农药污染。近年来,农民群众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由于缺少农业科技知识,使用不当,使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很低。大部分残留在土壤、水体、农作物及大气中,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给人与牲畜造成了危害。其次是养殖业污染。随着家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随意露天堆积,导致有害病毒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是日常生活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长期以来村寨建设无规划,村寨中无公厕、道路缺少硬化、畜禽散养、农家肥和废弃物乱堆乱放、人畜居住混杂、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依然普遍。农村水体污染表现尤为突出,有些村庄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和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
四是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能源利用主要是薪材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这样既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同时,随意焚烧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现象屡禁不止,很好的农作物资源就这样付之一举,丝毫没有充分利用,相反却污染环境,造成事故。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二是广大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差距;三是农村环保投入不足。
二、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遵循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一)要遵循“三同步、三统一”的原则。做到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要遵循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原则。健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统筹考虑各种利益关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三)要遵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区域开发、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做到既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又超前防治污染,促进协调发展。
(四)要遵循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原则。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本身的环境容量,切实控制并逐步削减各类污染物直接排放的总量,逐步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质量。
(五)要遵循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生活污染物的处治,一手抓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真正达到生活既宽裕,村容又整洁的生态文明。
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对策措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及时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应把保护农村环境作为重要内容。
(一)开展环境宣传,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氛围。针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可采用一些农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素材,比如科教片、宣传图板等,或者结合文艺宣传、科技扶农等内容,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写适合在农村中小学、城市流动人口中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
(二)做好村镇建设规划,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应以村镇的布局、建设规模、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村镇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避免盲目建设过程中因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后果,保持环境规划与村镇规划、环境建设与村镇建设、环境管理与村镇管理同步进行,把小城镇环保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三)加强环境管理,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向农村转移。对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十五小”企业,要坚决取缔。同时,要加强和完善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加大对环保部门的投入,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
(四)发展生态农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以生态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根据区域农村资源特点,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生态链条中的农业结构,对人们从事生态建设中零星的、分散的经济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将建设“生态家园”和“区域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培植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支撑作用。
(五)生态移民和补贴维护生态制度创新。在有些生态极度脆弱的农村地区,如果不发展经济,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就无法解决;如果要发展经济,就得破土垦荒或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无形中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要换一种角度去考虑,引入“不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沿两种思路展开:
一种是继续推行生态移民。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区,应继续推进生态移民,通过向区外迁移农村人口,杜绝人类在生态脆弱区的开发经营性活动。但是生态移民成本高,农民改行择业空间狭小,移民安置难度也大,有时候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加强科学论证和工作协调。
另一种是补贴维护生态制度创新。要合理确定生态恢复和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区内村落分布,引导居民相对集中,围绕居民点建设一定面积的高效基本农田,在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前提下,减少大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计划地补贴居民日常生活开支,引导居民从事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区工作。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可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尝试设立“生态维护奖励基金”,对维护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村镇和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