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7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

作者

□文/黄兆乾

浏览次数

4204 次

建立中国-东盟双边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
  提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鉴于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往来的日益加深,双方对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呼声日趋高涨。本文从双边贸易角度来考察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
  1991年7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应邀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自此以后,我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敌意逐渐化解,双方的政治经济合作日益密切,为双边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舒适的氛围。
  近十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其对外贸易额在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双方双边贸易的潜力巨大。据有关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仅仅为8.59亿美元,1991年增长为79.6亿美元,十三年间增长了8倍。而近十五年间,即从1991年到200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1303.7亿美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这一增长率超过了同期中国与东盟各自的对外贸易增长率。2005年7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正式实施,意味着未来5~10年里原产于各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可在较低关税或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顺畅的进入双方的市场。目前,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召开,表明中国-东盟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标志着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这一年里,双方的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4%,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作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新15年的开端,今年双方的经贸合作仍然被十分看好。随着有利的外部因素以及双方新的商机和增长点的不断涌现,如服务贸易的比重将大幅上升、物流业的发展等等,我们相信双边贸易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经济效应分析
  这里首先阐述一下自由贸易区的概念。自由贸易区(FTA)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或独立关税区之间取消关税和配额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并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成经济联合组织或区域经济集团。
  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特征:第一,成员国内部取消贸易障碍,实现自由贸易,但没有共同对外关税;第二,通常要采取商品原产地规则。
  按照贸易自由化和经济联系紧密程度的差异,一般可以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从我国与东盟的实际情况考虑,中国与东盟不可能像欧洲那样结成经济同盟即欧盟,双方做出自由贸易区安排是符合双方利益要求的。
  2000年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2001年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达成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共识;2002年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文件——《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自贸区建设,从此双方向着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不断迈进。
  下面就我国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相关经济效应进行详细分析。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子成员方和集团外国家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然也不例外。在谈到经济效应问题时,理论界一般将其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该分别考察。
  (一)按照关税同盟理论,可以将贸易静态效应分为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方面
  1、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指的是,区域贸易签订后,贸易协定成员将不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而改为从其他成员国进口。协定签订后,贸易被创造出来,原来的生产国可以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的生产。
  贸易创造效应也有正负之分,正效应表现为对其他成员国扩大了出口市场,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而负效应表现为为本国企业增加了竞争对手,挤占了部分市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贸易创造效应研究的核心在于,因其产生的对各成员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富效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动态促进效果,而并不是纯粹的贸易数额的增加。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不仅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还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相对优势,而东盟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有相对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在成衣、纺织品、建筑材料、帽子、皮革制品等产品具有比东盟更强的经济优势,此外有些中国具有优势的产品东盟不具有优势。例如,非电子机械制品、钢铁类制品、动物皮毛等。相反,有些东盟具有优势的产品中国不具有优势,例如矿物燃料等。这种比较优势差异决定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具有互补性。这种优势互补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同时,随着双方贸易的不断增加,将促进各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2、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与贸易创造相反,贸易转移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得一国原本从协定以外国家进口的低成本产品转而从协定内成员进口。也就是说,区域贸易协定签订以后,贸易发生了转移,因为某产品并非由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行生产,从全球的福利效应来看,贸易转移降低了福利。
  从中国与东盟的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太大,这是因为,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贸易伙伴国是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同这些国家的贸易占贸易总额的70%,中国和东盟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仍然会保持对发达国家产品进出口的刚性,其相互贸易很难替代各自与区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二)除了静态效应之外,建立自由贸易区还具有很多方面的动态效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规模经济效应与竞争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许多学者指出,区域性经济集团建立以后,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尽管通过向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也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但是世界市场竞争激烈,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能据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稳定市场。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一方面取消关税壁垒会带来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经营环境,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增强;另一方面获准进入更大的同盟市场,成员国国内市场将向同一的大市场转换,实现规模经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模经济效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会面临更大的市场,有利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第二,中国-东盟对区外的出口商品结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双方可以在某些产品的市场方面多一些调整,少一些竞争,这样不仅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还可以提高区域整体的对外竞争力。而且,中国、东盟都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所以应当把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规模经济结合起来。
  2、竞争效应。竞争效应是指,建立区域性经济集团之后,原来的贸易和投资壁垒被废除,原有的一国范围内的垄断随之被打破,国内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成员方企业的强大竞争。
  出口市场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双方在出口市场上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中国和东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问题。不断地扩大产品的出口市场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规模。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和东盟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平也比较接近,在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同时,双方不可避免地在出口市场上有些相近。这些就需要双方的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提高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从双方产业内贸易发展验证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可行性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具有相似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替代性的产品通过外部或内部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简单地说,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现象,在某些研究中,它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者重叠贸易。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逐步由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且贸易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可以看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在研究产业内贸易时,我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格鲁贝尔-劳艾德指数:G-L指数)这一指标。G-L指数是比较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不仅可量化产业内贸易的大小,也可反映商品多样性需求和规模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生产过程中有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程度以及产品比较优势等。其计算公式为:
  B■=1-■
  上式中,B■即为G-L指数,X■和M■分别表示i部门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从这个公式中很容易看出,如果进出口平衡的话,那么B■等于1,即为所有贸易均是产业内贸易;如果贸易是单向的,也就是说该部门要么是全进口,反之就是全出口,那么B■的值就为0,即为所有贸易全为产业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为了衡量所有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我们对所有行业的贸易进行加权处理,从而得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B■=1-■
  上式中n表示所有商品的种类,这里我们将双方贸易的所有商品分为98类,将几个类似商品分类合并,得到共22个大类。其1—5类是动植物类,6—14植物产品,15动植物油脂,16—24精制食品,25—27矿产品,28—38化工产品,39—40塑料产品,41—43兽皮与皮革,44—46木料和木制品,47—49纸浆和纸制,50—63纺织品和服装,64—67鞋类,68—70石料水泥、陶瓦制品,71珠宝,72—83贱金属及其制品,84—85机电设备,86—89车辆、船舶,,90—92光学、精密设备和乐器,93武器,94—96杂项制品,97—98古董及艺术品。也就是说,上式中的n=22。
  按照上式公式以及东盟五国与中国的进出口数据,可以求出1993~2003年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然后经过加权可以得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总指数。(表1)
  为了有个直观的印象,笔者将上面的表格转化为下面的指数变化示意图:








  从上面的折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逐渐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G-L指数由1993年的0.46上升到2003年的0.7,其中1997年有所下降,可能是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有所下降,不过很快就调整过来。自1995年后,中国与东盟的G-L指数超过0.5,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呈比较稳定的态势。
  从以上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双方都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自贸区的早日建成。当然,建成自贸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难,下面着重分析其中一些主要难题以及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四、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从以上对中国-东盟贸易效应以及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贸区建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就是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的阐述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我国该有的态度及对策。
  (一)贸易领导权问题。每一个区域组织都应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国家,这些国家在组织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正如美国之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德法之于欧盟。在我国同东盟建立自贸区后,也存在着领导权的问题。在双方商讨建立自贸区的时候,尽管中国同意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并对东盟中不发达成员实行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但在自贸区的建设进程中,领导权问题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就经济实力来讲,任何一个东盟国家都无法与中国相比,但作为一个整体,东盟的实力又与中国十分接近,而且长期以来,东盟都注重发挥其合力优势,大打“整体牌”、“制度牌”,这就让领导权问题变得十分棘手。
  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我认为我国在与东盟关于自贸区建立的过程中,大可让其处于核心地位,在自贸区建成之后,领导权的问题就不单单是协商能解决的事,到时得靠经济实力以及对自贸区的贡献来决定由谁处于领导地位,我国有这个实力在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担当领导者位置。
  (二)有关关税方面的问题。虽然中国与东盟就关税问题达成了一个时间表,承诺从2005年~2010年逐年减少关税直至为零,但是双方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保护各自优质工业和民族工业的问题。这些幼稚工业与民族工业在关税方面势必要进行适当的减让,给予适当照顾。除了关税壁垒外,双方还存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海关程序、许可证要求、知识产权等。就东盟方面来讲,中国的进口产品,其对签证和工作证方面的要求苛刻;东盟认为,中国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为配额、许可证制度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在关税方面,双方在关税减让方面可以将各国减让的商品分为四类:包含类、暂时不包含类、敏感类以及一般例外类,对这四种商品的减让可以分阶段进行;在非关税壁垒方面,就需双方协调一致,妥善协商解决办法,双方逐步有序地撤出这些非关税壁垒,使各国产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由流动。
  (三)双方出口产品的雷同性与竞争性问题。我们知道,美国和日本是中国与东盟的主要出口市场,双方的出口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性,双方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中存在着很强的竞争,为了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就需要双方对各自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双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自然是让本国的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避免这些产品之间的竞争性出口。这就需要各国加强产业间的水平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建立相应的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使处于同一竞争层次的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既有竞争力又能够协调发展。从上述对于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是加强各自出口的主要途径之一。这要求双方同时优化各自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这样才能大力发展双方的产业内贸易。■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2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