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我国当前“知识失业”问题严重,对人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很大的效率和福利损失,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拟用经济分析方法,说明“知识失业”的原因。
一、引言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回报越高。但我国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回报并非与其投资严格成正比。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6年2月14日播出的节目“扩招下的求职路”报道:从2001年~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人,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人,是2001年的3倍;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7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占27.25%。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虽然高校扩招了,而就业市场的容量并未因此而水涨船高,“知识性劳动力失业”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专家指出:就业问题将是“十一五”期间制约中国发展的“九大风险”之一。可见,解决好就业,特别是大学、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长期任务。
二、“知识失业”经济学分析
(一)“知识失业”概念。“知识失业”一般叫做“知识性劳动力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它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没有工作机会;也可以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消费等。“知识失业”在我国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失业。
(二)对引起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1、教育扩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导致“知识失业”。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大幅度的扩招,更多的高学历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假定工资用W来表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高学历劳动者的供应S与高学历者工资W成正比,而高学历者的需求D与高学历者工资W成反比。当高学历者的供应总量和高学历者的需求总量相等时,确定的工资称为“市场出清工资”,用W*表示。(图1)
但是,按通常的说法,高学历者的工作岗位工资要高于市场出清工资,即W=Wo>W*。在这种情况下,高学历者的劳动力市场如图2所示。高于市场出清工资造成的失业就是在工资Wo时劳动力供给总数So和劳动力需求总数Do之间的差异。然而,在我国,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那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会很多,表现在图2中就是供给曲线从S移动到S1,但对高学历者的需求并没有增加或者增加的很少,这是因为工资并没有降低,所以企业不想雇佣过多的高学历者。导致的结果是更多的高学历者变成了知识失业者。同时,在大学生供过于求,而他们又不愿接受用人单位支付的较低的“市场出清”工资时,大学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自愿失业者”,结果是更多的大学生变成了“知识失业”者。(图2)
2、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引起“知识失业”。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的“二元经济”理论,明确提出了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即以主要为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
我国城市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般被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所谓正规部门是指那些只要能够去、几乎所有的人都乐于去工作的部门。它包括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人们都渴望进入这些部门工作,因为它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和稳定的就业机会,作为高学历者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正规部门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大的选择空间,激励着其原有的雇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样使得其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所以,总是有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等待着城市正规部门的雇主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图中的L-LF)。
非正规部门指工作没有保障、报酬低下且不稳定的一些个体企业和做一些临时性工作的打工者。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但又低于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W,而知识劳动力又不愿到那里去就业。因此,部分大学生选择待业以期望获得正规部门的工作。(图3)
3、知识劳动者把失业作为投资导致失业。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职业搜寻”(即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同时,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之增加。
由于高学历劳动力找到好工作而且被好工作接受的概率比低学历劳动力要大得多;而且通常比低学历劳动力具有更好的经济背景,比低学历劳动力更能够承受长期失业的损失;又因为高学历劳动力为其人力资本所做的投入远比低学历劳动力的要大,如果随便接受一份不太理想的工作,既不能达到回收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目标,同时身处不理想的工作岗位这一状态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高学历劳动者通常会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接受某份工作,这也导致他们经常处于较长时间的等待性失业状态。
三、知识失业解决方法
对社会来说,“知识失业”较一般的失业形式造成的浪费更大,本来教育扩张就已经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失业又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中,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个人来说,“知识失业”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挫伤另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国家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从结构上进行宏观调控。在发达国家,大学校长是通过在全国乃至全球竞聘产生的,在我国却是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校长只对上负责;我国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大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选择和发展的余地却很少。在这种大学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就很难取得一致,二者之间的鸿沟就很难跨越,很难抹平。在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盲目选择和学校的惯性培养,比如大部分学生或家长选择所谓的时髦专业、热门专业,以便将来能够从事“高贵职业”或“白领”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专业“扎堆”和毕业生华而不实;大学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及其培养与人才市场严重脱节,必然造成学非所用,毕业生就业困难;几十年一贯制所形成的教育设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重脑力轻体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技术、重意识形态轻生活现实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们,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排斥知识”的现象。
所以,国家应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和大局出发,强化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快“市场化”取向改革。当前,要尽快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专业预测和调控的主动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划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发展和健全职业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方面,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并有一定的前瞻性,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二)高等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高等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增强主动意识、竞争意识,着力打造名牌学校和品牌专业;要摒弃办学中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办学思想,以及惯性培养模式;要通过有效的整合资源,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跟踪和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招生数量,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要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神圣感,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专业,全力塑造好每一个学生。
(三)大学毕业生要立足现实,迎接挑战。调查显示,2006年大学毕业生求职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热门行业供求不匹配;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05届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缺乏责任感、不愿吃苦和环境适应能力差成为毕业生的致命伤;民营企业已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2006应届毕业生都把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作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大学生求职中的供需矛盾,虽然在数量和排行上有一定体现,但由于知识、能力不匹配,企业对能否招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表示不乐观。对此,大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业难”将是大学生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如何定位、如何选择、如何扬长避短,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必须尽快予以回应的问题。
在当前,大学生直面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特别重视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的培育和锤炼;要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要消除职业歧视与基层鄙视的心态,自觉主动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和心中的保留工资,不仅仅把求职目标放在大城市,而要去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就业;要注重从现实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投资和职业,不盲目追求好专业、高学历,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真正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