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河北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城市方式转变。2001年省委六届三次会议把城市化确定为河北四大主体战略之一,大大加快了河北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已成为不可扭转的事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城市与乡村并不总是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河北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形成规模。虽然河北乡村城市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水平低。截止2003年底,河北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3.5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7.02个百分点,更低于沿海发达省份,而且缺少具有重大拉动力和辐射力的特大城市。中等城市数量较少,小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不高。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全国有13座,而河北省有一座。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河北只有三个,分别是石家庄、唐山、邯郸。河北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比重较大,但经济效益水平偏低。
2、存在类似“超前城市化”现象。目前,河北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却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住房紧张、失业率高等类似于“超前城市化”现象。例如,据测算,全省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5万人以上,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更,城市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岗位需要的人数在减少,应聘人数却在增加,造成从业人员的工资下降。原企业职工由于知识结构老化而下岗,新增劳动力由于缺少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导致失业率上升。
3、存在表面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1)虚夸城市化水平。由于乡改为镇、县改为市、县级市改为地级市,使得许多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位置、职业等均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城镇居民,有了城市户口,无形中夸大了城市化水平,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业绩”,不惜在城市化水平的统计上做手脚,使得城市化数据大大超过实际进程,虚夸城市化水平的现象严重存在。(2)中小城市的人口聚集规模还相对较小,城市化的加速期特征还没有出现。(3)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较小,转移到城市后很难胜任工业部门中要求技术创新的工作,大多数只能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但河北服务业的相对比较不发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率较低,表现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
4、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河北的地形特征引起了城市分布的不均。河北既有坝上高原、太行山、燕山山地,又有山前平原和沿海低平原等,这样的地形特征无疑会使城市分布不均,城市化发展不平衡。(2)河北省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规模不协调。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数量多。镇域人口规模偏小,难以经济合理地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
2、小城镇建设分散。中心镇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对其他镇的带动辐射功能不强,对乡村的服务功能也不显著。
(三)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会使水环境受到极大的污染。废气的排放会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影响。废气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烧砖和锅炉产业的废气和汽车尾气。工业废渣和生活固体垃圾的任意堆放会使居民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2、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首先,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乡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低,造成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使本来就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再加上某些地区的领导缺乏保护耕地的意识,盲目扩大城镇规模,随意扩张工业用地,无计划地进行开发区建设,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相当普遍,进一步加深了固有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四)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外向度较低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能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还严重滞后,有效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健全,企业或个人的投资风险还很大,造成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由于资金短缺,而且使用分散,导致河北的科技创新成果相对较少。
2、经济外向度较低。2003年中国大陆的对外开放度为42.35%,而河北的对外开放度仅为11.8%,大大低于东部沿海省份,在全国排名中居于中下水平。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对外贸易也不发达。
二、河北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协调发展,解决上述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小城镇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首先,应该根据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发展潜力和人口规模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既要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又要控制小城镇建设的数量,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其次,应该遵循择优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那些经济增长潜力大、地理位置优越的重点小城镇,使其成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内聚力和向广大农村辐射能力的中心城镇,切不可把全省的小城镇都平行推进、齐头并进,力争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次,应该做到小城镇分区清楚。乡镇企业的建设应相对集中,居民生活区应合理规划,商业区应该实行统一管理,避免乱设摊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科学有序。
(二)大力发展农业。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潜力极大。首先,应该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努力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以及产供销、农工贸、内外贸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推行专业化生产。同时,应该大力培植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培育出独具河北特色的产品,将河北省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其次,应该尽可能多地引进外资。对农业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在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外资,以便解决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应该借鉴其他省份或国外的经验,参考其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以便加快河北农业的发展。最后,应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便利条件。
(三)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1、与京津的联合与协作。抓住京津地区已处于扩散期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好其辐射功能,加强与京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例如,首钢的搬迁无疑会加快唐山的工业化进程,乡村城市转型的过程也将加速。2、省内区域的联合与协作。河北地域广阔,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各地市之间差异明显,应该加强省内区域的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整体发展水平,加快乡村城市转型。例如,承德、秦皇岛应侧重发展旅游业;沧州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唐山应侧重钢铁制造业等。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工业化。乡村工业化是乡村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动力。河北应鼓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扩大人口聚集规模,加速乡村城市转型。
(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次,应该使市场经济体制尽可能开放,以便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利用资源,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发挥其最大效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性和开放性是乡村城市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六)继续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应同时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全省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应着重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增加技术含量;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引导其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强带动力。3、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城带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做大中等城市,发展县域和重点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向城镇集中;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做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工作。
(七)注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根据当前河北的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保持资源的再生能力;鼓励企业实行循环式生产,加快医药、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循环式改造。2、节约保护资源。节约用水、电和土地等资源,合理开发矿产和海洋资源。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环保技术的研究、转让和交易等新兴产业;使用防治污染的设备等。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水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多植树造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