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能已逼近其极限。循环农业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应用价值的经济模式。充分利用新一代高新技术创造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
二、循环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3R特点:一是Reduce,即“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le,即“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遵循3R的原则,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三、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循环农业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型农业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我国在20多年的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中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循环农业模式类型。但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低,经济技术落后,没有条件大规模推广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工业提供的设备,主要是传统农业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的农艺措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重点是节地、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循环经济正逐步走进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在南方农村较为普遍的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来照明做饭、废渣给果树蔬菜施肥的“猪—沼—果”、“猪—沼—菜”模式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耕作技术有待提高,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尚小,专业化程度较低,不少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耕作技术在我国推广起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比如,以不烧秸秆、取消翻耕等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美国95%的耕地实行保护性耕作,我国已推行了几年,目前已在北方13个省区303个县的874万亩耕地上显现了较好效果,但毕竟离普及尚远。水资源的浪费严重,我国水资源本就缺乏,而漫灌式补水在农业生产中仍较为普遍,加上沟渠河道的渗漏跑冒,以及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化肥、农药等的污染,缺口就更大了。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缺口就是潜力与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循环农业之路在我国具有宽阔的开拓前景和广袤的发展空间。
四、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促使世界农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成为支撑各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它们为生态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并积极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在农业的广泛应用,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的整体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其内部各项技术的有机组合、配套,是技术各个环节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推广、技术应用之间以及技术保障条件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组合体。具体来说,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应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确定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系统、技术组合方式、技术发挥模式及当地的新技术,从技术上促进农业实现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与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结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结构。从横向来看,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包括农业产业技术系统和技术监测、监督、评价系统两大方面。从纵向来看,包括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以及技术保障系统。
五、技术创新在农业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
(一)技术创新使要素数量不断增加。在农村生产要素的投入中,人力资本的开发,土地资源的利用,投资乘数的扩张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形成合力,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综合因素。农村资源的稀缺有限,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促进农村资源宽度开发和深度利用。
(二)技术创新使要素质量不断提高。在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形成收入、储蓄变为投资的过程中,体现在其中的技术存量释放出巨大潜能。作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技术进步,不仅能使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通过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通过自身质量提高也产出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三)技术创新使要素组合不断优化。如何使一个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或者如何使一个既定数量的农副产品只需要投入更少的农业资源?这完全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要素最佳组合;对于互补资源的优化组合,必须精确掌握其最佳配合比例;对于互补资源的优化组合,必须认真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四)技术创新使要素效益不断扩展。所谓现代农业,就是要把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六、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政策取向
(一)培育农村技术市场。农村技术市场是农业技术买卖的场所及其活动的总和。作为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成果进入交换过程,也就成为商品。因此,其转让必须通过技术市场的中介作用有偿进行。
(二)加快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农业的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制定循环农业生产评价指标和涉及循环农业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制度和标准认证制度。对高能耗、污染重、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本。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容易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组织,对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我国农村要素资源的禀赋特征,要求选择劳动密集型、土地集约型、资本节俭型和技术适用型组合配置进行生产。尤其是以生化技术变革为内容的“绿色革命”,能够使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量增加,土地产出率提高,资本占用率减少,同时产生很大的联系效应。
(五)加快农村制度创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艰难跋涉的技术进步历程中,推行股份合作,进行制度创新,既能促进市场主体投入多元化,又能促进市场客体组合最优化,还能促进市场机制运行规范化,更能促进市场经营管理科学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