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7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

作者

□文/邢丽微

浏览次数

4023 次

谈ST公司操纵利润行为
  提要 证监会于2001颁布的退市规定中,彻底取消了PT制度。于是,退市风险直接指向ST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每股面值而遭到处罚、管制或摘牌的威胁,许多ST公司选择了通过操纵利润的财务行为来粉饰自己的经营业绩,从而达到去除ST帽子的目的。本文对ST公司操纵利润行为进行解释、分析。
  一、引言
  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亏损1年且净资产跌破面值、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等情况之一,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亦即ST制度。对于ST公司而言,如果再出现问题,比如下年继续亏损从而达到《公司法》中关于连续3年亏损限制的,则进行退市处理。在这样的压力下,ST公司不得不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以逃脱被退市的命运。借于此,ST公司就必然存在操纵利润的动机,从而达到摘掉ST“帽子”的目的。那么,ST公司是如何操纵利润来实现这种可能的?他对企业本身是否是好事?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在新会计准则下ST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有多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二、ST公司与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有何异同
  上市公司进行操纵利润的目的有很多,究其主要动机为:(1)自身经营不善,力图达到净资产收益率所要求的最低10%的水平,便于配股融资;(2)注重壳资源的稀缺性,防止因连续亏损,净资产低于面值而面临摘牌或特殊处理的威胁;(3)提高每股收益,为提高股价、下一步适时配股募集更多的资金做准备;(4)买壳上市,装入利润,改善壳公司业绩;(5)配合庄家炒作,共同获利;(6)经理人通过调减利润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及其他与收益相关的税费;(7)以丰补歉实现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的假象,等等。然而,ST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就单纯的多了,只有一条:保牌。即,ST公司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管制与处罚,并实现顺利摘掉“ST”的帽子或“*ST”的星才对财务报表动脑筋,进行一些合理但不合法的财务处理。
  三、ST公司如何通过操纵利润来粉饰财务报表
  (一)ST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1、计提上做手脚:在首次计提资产减值中狠提,在以后年度中转回,使企业财务业绩从亏损状态扭转为盈利,从而避免被退市的危险;2、存货发出方法的巧妙使用,可以使现期利润增加;3、损失推迟:应列入当期的损失不作处理,则当期亏损额度变小,甚至无法显露;4、变更财务:在会计准则和规定许可的范围内,上市公司有决定自己会计政策的自主权,所以ST公司可以利用这项政策来人为地提高企业财务利润;5、地方财政补贴: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一些企业,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是很普遍的,一些ST公司就依赖于这种补贴使得业绩达标从而制造出虚假业绩;6、滥用会计估计,很多ST公司通过变更折旧计提方法或折旧年限来达到其操纵利润的手段;7、非正常收入:ST公司根据自身情况机动地进行某些处理,这些处理方法一般较为独特,在整个市场中不具有普遍性,然而它却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利润的构成具有重大的影响。方法上有“变卖资产取得非经常性收益”、“动用往年度或其他用途的基金”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等。
  (二)以实例进行说明。我们借用上海证券交易所2004年14家T族股票的盈亏情况为例来说明以下两种利润操纵手段。首先是钻资产减值的空子,在计提上大做文章。即公司尚在ST时(即第一年亏损),先在大幅计提上狠狠砍一刀,到了*ST后再以种种理由转回,造成盈利的假象。根据证券交易所给予的信息它在2004年度净利润为21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792万元,其中“以前年度已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就达2020万元;*ST丰华,主业亏损7500多万元,但利用8900多万元上年已计提的“预计负债转回”,竟然也盈利400多万元。*ST江纸1.05亿元净利润中,已计提坏账转回更是高达3.2亿多元。要知道这家公司前3年亏损达11亿元,原因就在于大股东占用后全额计提,现在银行在政府干预下部分作了坏账处理,这就成了公司的利润。ST江纸摇身一变,从每股-2.84元的“垃圾”,眨眼间变为每股0.652元的“黄金”。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产减值冲回的威力。
  其次是政府补贴。*ST万鸿,净利979万元,靠的就是2000万元的政府补贴。更有甚者如*ST长控,2001年、2002年亏损(2002年巨亏6.67亿元),2003年靠政府补贴6000多万,勉强盈利290万元,于是*ST成了ST。最危急的关头过去了,2004年又故伎重演,复亏2519万元,亏损原因也很简单:“上年度有政府补贴,本年度没有了”,就这样又可以亏两年(大亏)盈一年(微利)地3年一轮回,何其洒脱矣。连亏两年不管什么手段都可“摘星”,摆脱被退市的风险。从基本面看,显然如长控、江纸之类,其盈利业绩极不真实,基本是依靠操纵减值准备来制造利润。从市场面看,则为投机炒作和浑水摸鱼提供了契机,对这种看似合理但不合法的手段实在应该喊停。因为采用这样的手法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不负责任,对企业员工、对债权人、对股民的不负责任,这对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当然,有很多公司还会采取一些表外操纵利润的手段,虽然不是很高明,但却能达到企业圈钱的目的。如ST龙昌(600772.SH)、*ST精密(600092.SH)和*ST金荔(600762.SH)均因未在2006年4月30日之前披露2005年年度报告和2006年第一季度报告而遭谴责,因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S*ST天颐(600703),大股东股权发生变更的情况,该公司一直未根据有关规定履行报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虽然,这些被发现操纵利润的ST公司遭到了相应的处罚。但这些行为却足以给投资者以致命的打击。但是,那些没有被发现的同时存在这些问题的ST公司却又将如何!
  四、ST公司操纵利润行为对公司的影响
  ST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粉饰其财务报表,目的仅是为了避免被退市。在粉饰的背后我们看到的确实是ST公司暂时的春天。然而,过了春天的ST公司迎来的却是酷暑般的考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到,多家ST公司利用各种非常规手段来使企业扭亏为盈,避开正常主营业务利润来填补企业的不良业绩,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滩,严重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同时影响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企业发展的前途遭受到极大的冲击。ST公司确实普遍和严重地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这不利于企业祛除“ST”这道疤,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最终会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失效,ST公司最终面临的还是被摘牌的结局。
  五、利润操纵的识别方法
  (一)不良资产剔除法。1、剔除资产泡沫。用在公司账面净资产中扣除不良资产,以真实反映公司真实净资产。2、将公司不良资产增长幅度与利润增长幅度相对比,若前者大于后者,公司实际上是虚盈实亏。
  (二)异常利润剔除法。审查企业会计年度当中是否存在不正常、偶发性的利润。如果存在这种异常利润,需予以剔除。
  (三)现金流量分析法。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主营业务利润比较;2、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投资净收益比较;3、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较。若前者持续大于后者,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就大。
  六、新会计准则下ST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
  伴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利润操纵行为也在不断改变其手段,但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利润操纵的可实施空间也在逐步缩小。
  首先从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发布的修订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五项具体会计准则来看,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债务人直接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现金、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要求债权人“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确认受让的非现金资产、股权等入账价值”,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要求“一律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样,就从制度上避免了非经营性损益对企业利润的歪曲,从而使靠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的行为失去最终的生存土壤,(以上讨论本人并未提及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行为)迫使上市公司只能通过修炼内功,才能在证券市场中真正生存下去,那些企图靠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以期在证券市场浑水摸鱼的劣行最终会变得在劫难逃。
  其次,根据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规定对当前ST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利润有重大的阻碍作用。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在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大大缩小,上述的限制性规定将对ST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八项减值准备项目中,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的减值准备项目未做规定,也有一些ST公司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操纵利润,这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再来看一下新会计准则第一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等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删除了可以使用“后进先出法”计算成本的方法,避免了ST公司利用存货成本下跌的会计时期,使用“先进后出”的存货发出办法来减少当期成本费用,从而增加当期利润的行为。
  总之,要想从根本上遏止ST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单靠强制性的宏观监管制度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ST公司治理结构,将遏止利润操纵行为的源动力内化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之中。■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65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