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7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

作者

□文/王小男

浏览次数

4152 次

高校成本效益探讨
  提要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实行“大包揽”的方式,即包招生、包分配、包投资等,学校完全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成为只抓教学的“专业部门”。在财务上只管要钱、花钱,毫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随着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逐步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教育资金来源也从单一财政拨款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经费紧缺已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日常运行中重视经营理念,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实现高等教育效益最大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国家下拨的经费,只管使用,至于支出是否必要和合理,则无人关心,高校没有成本核算的内在压力和外在动力。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建立高校成本补偿机制的基础。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迫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教育资源捉襟见肘。高校有了筹措经费的压力,必然关注经费的使用。正因为如此,很多学校在注重办学质量的同时,已逐步认识到办学效益的重要性。教育市场化已逐步形成,大学教育实行收费涉及千家万户,收取多少,使用是否合理,必为广大群众所关注。因此,加强学校管理、减少浪费、节约开支、降低办学成本,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通过积累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成本效益分析
  高等教育是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利用到人才产生的一个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或劳动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这一切生产过程相伴的“效益”问题也就自然产生了。
  借鉴企业产品成本分析有关方法,根据教育成本分析的内容,探讨高校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高校是非盈利机构,它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是21世纪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在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中,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配置和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以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校教育成本效益是高校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即高校用于培养学生的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成果的比较。高校教育投入包括人、财、物的投入,投入的多少就是教育成本。高校教育的产出是培养专门人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成本效益的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是否适销对路,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由于人才质量无法量化,所以对教育成本的产出只能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
  (一)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的可比数值进行对比,用以确定差异、发现先进、探索规律、揭露矛盾,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具体应用到高校教育成本中,是指对同一高校不同时期或不同高校同一时期的成本要素的数量分析,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方式。纵向比较是某一高校不同学年的学校生均成本或教育成本项目生均支出数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是不同高校之间同一学年的学校生均成本的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使高校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作动态分析,考察自身成本构成是否合理,能较好地对近、远期工作目标进行督导。
  (二)定量、定性分析法。教育成本是一个综合的经济指标,有的评价指标具有明确的数量概念,有的则不能用数量来描述。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应分别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学校的产出中有可定量的部分,也有不能定量而只能定性的部分,对于不宜量化或不能量化的评价指标,可以聘请有管理经验、学有专长、有理论实践的专家组,由他们对问题作出诊断,使一些定性指标得到恰如其分的分析。所以,分析教育成本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三)单项、综合分析法。单项分析是指对教育成本形成的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是促进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的某一侧面的优化。综合分析则是对教育成本所涉及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是促进教育成本管理水平整体上的优化。从系统的角度讲,教育成本形成的各方面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方面都追求效益优化;对学校而言,追求的是办学效益最优化,并不要求每一要素达到效益最优化,而要求整体结构的最优化,因此分析教育成本应将单项、综合分析法结合运用。
  三、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
  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只从起主要作用的三个方面来谈。
  (一)建立合理的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模式,加强对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关于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方法有很多种,笔者倾向于采用实算法。此法要求扣除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对学校的固定资产按不同类别分别予以折旧进行计算。这种算法更接近实际,更具科学性,用公式表示:
  M=(A+B+C+D+P)×T÷N
  其中:M-学生年培养成本;A-直接影响学生培养成本的行政管理支出和后勤支出。包括水电费、差旅费、师资培训费、学生实习费等;B-固定资产建设费、维修费;C-折旧基金;D-教学人员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讲课费等;P-学校的年收益;T-学生学习的年限;N-年学生平均数。
  对各年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
  平均在校生数=(年初在校生数×8+年末在校生数×4)/12
  (二)设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专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这种需求直接表现在毕业生就业率上。但是,就业率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社会需求。比如,有的专业目前在就业上不占优势,但是国家的发展十分需要。在行业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这个专业就显得十分抢手。从全国的角度讲,从发展的角度看,应该由国家来宏观调控某些专业的设置,而不能只靠市场来调节。在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要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来逐步解决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模式,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单靠学校的财务部门是做不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在加强财务管理机构和财会队伍建设的同时,需要学校领导先进行自身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对财务、资产、基建、后勤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状况结构深入研究和思考,树立“大财务”的观念,努力构建组织严密、管理科学、运行畅通、工作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虽然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不同于企业经济效益那样直观,但是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却是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更应该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特别关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0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