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贫富悬殊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人们的观念中,贫富悬殊具有两重含义:过大的收入差距和巨大的财产差别。经济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这带来了两种效应:一是提高了居民的现期消费水平;二是增加了居民的财产规模。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迅速成长起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富积累。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还尚未成熟,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强大市场机制作用,财产分配上的严重差距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一、我国居民财产水平及构成分析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通常情况下,居民的财产可以分为六项,即土地、资产、金融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耐用消费品和非住房债务,各项财产的加总额减非住房债务后的价值为财产总额。财产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
(一)农村居民的财产水平及构成。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在农民的六项财产中,土地和房产占到74%左右。1988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总财产规模不断快速增长,扣除物价因素,1988年~1995年的实际增长率为67%,1995年~2002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3%。同时,扣除物价因素,土地价值1988年~1995年增长了32%,但是1995年~2002年反而下降了26%。因此,人均土地价值在总财产中的比重迅速下降,房产价值和金融资产价值的比重迅速上升。土地价值的比重1988年为59%,1995年为47%,2002年为31%;房产价值和金融产值分别从31%提高到32%、43%和从3%提高到10%、12%,恰好反映了农村市场改革进程的加速。但作为最稀缺性资源的土地的重要性下降,是不正常的现象。
农村居民各类财产中,金融资产的分布是最不平等的。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占有55.25%的金融资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人口仅拥有4.54%的金融资产。其次是房产的分布,人均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0.94%的房产,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仅拥有4.71%的房产。耐用消费品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非常接近,分别为31.01%、32.07%和2.91%和3.14%。土地财产的分配则是相对较平均的,两者的比例分别为19.05%、3.35%。而对于非住房债务资产而言,没有如同其他项目明显的规则,总体上来说是穷人所欠的债务比富人要多。
(二)城镇居民的财产水平及构成。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财产构成中没有土地。2002年城市居民财产中最大的两项是房产和金融资产,占到了90.31%,主要因为城镇居民房产价值拥有突出比重造成的,其比重为64.39%,与此对应,农村居民仅有43.01%;金融资产城镇居民比重为25.92%,农村居民为30.72%;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农村为9.13%,在城镇仅为1.77%;耐用消费品和其他资产比重分别为7.24%、1.34%,非住房债务为-0.65%。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财产更加集中于少数几项中。
城镇居民部分债务会超过其财产总额,这样的话,人均财产最少的10%的人口拥有相当低的财产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人均财产最高的10%人口来说,拥有份额高达33.85%。即使人均财产最少的20%人口仅占2.75%,而人均财产最高的20%人口高达51.07%。在各类财产中,房产的分布是最不均等的。人均财产最少的10%人口,其房产净值是负数。人均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2.36%的房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则仅有1.52%的房产。生产性固定资产两者分别为49.93%、4.40%;金融资产分别为:50.10%、4.76%;其他资产分别为44.07%、6.16%;耐用消费品分别为41.45%、9.09%。
(三)全国居民的财产水平及构成。由于城市人口没有土地,所以经过全国人口的平均以后,土地的价值迅速下降,占到全国人均财产的9.35%。其他财产变化都不大,变化最小的是耐用消费品,比重农村为6.13%,城镇为7.24%,全国则为6.89%,说明城乡之间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距比较小。在全国居民财产的构成中,最重要的是房产、金融资产和土地三项,合起来比重占居民财产总额的89.02%,其中尤其以房产和金融资产两项最为突出,合占79.67%。
从全国财产的构成上来看,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则仅有2.80%的财产。如果以拥有财产最多的10%人口同拥有财产最少的10%人口相比,那么,两者拥有财产的比率为61:1,这种差距同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有很大的联系。
房产差异化是所有财产中最不均等的,人均财产最高的20%人拥有65.84%的房产,而最低的20%人口仅拥有1.05%的房产,而人均财产最低的10%人口房产净值是负数。金融资产的不均等程度也较高,20%最高组拥有67.2%,20%最低组拥有2.3%;生产性固定资产对应比重分别为37.64%、7.34%;非住房负债最高组和最低组最多,分别为:21.75%、39.04%。
二、从要素市场发展状况看财产收入对国民财富积累的功能和作用
目前,百姓收入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前者涉及股息、利息、分红等收入,也就是财产性收入。它的存在可以将分散在居民手中的钱用多种方式转化为建设资金,进行财富积累,较好地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利息可以吸引居民参加银行储蓄;股息和红利,可以吸引居民直接投资于股份制企业。特别是后者,起到了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巨大作用。
(一)居民储蓄的降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国民储蓄率2001年~2005年间曾达到44%,居民储蓄率也在16%以上。政府一直希望通过改革,推动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将银行储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提高居民的财富效应和消费水平,降低储蓄率。同时,也希望通过股票等直接融资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相关产业部门中,缓解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收入的合理分配。
目前,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继2007年5月居民储蓄创下减少2784亿元的历史最大降幅之后,央行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意愿已降至近六年来的最低,而改为选择更多购买股票和基金的居民比例则首次超过储蓄存款,成为投资首选。资本要素市场的发展,使居民的投资多元化,并使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我国,金融资产、房产和土地三项对财产收入的影响较大。而使这三项资产得以资本化的媒介正是资本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和国民财富的积累,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以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成立为标志,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股市、股民的出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冲击和市场活力。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中国股市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发行股票的试点由上海、深圳推广到全国。尤其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我国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从发展初期的“替补席”上升到事关国民经济建设全局“助推器”的高度。发展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其中的股票买卖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除了银行储蓄外的日常投资方式。截至2007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股票市场使居民财产性收入得以大幅度增加。
(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构成。20世纪九十年代后,资本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人们除了薪酬收入之外,还有其他正当合法的收入,投资渠道逐渐增多。比如,通过储蓄、国债、基金、投资股市等方式来创造财富,获得财产性收入。(表1、图1)
如表1所示,考察1992年~2003年间我国财产收入的构成状况,利息和红利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图1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利息收入已从1992年的4868.39亿元升至2003年的12426.58亿元,增长了155.25%,其发展轨迹是在不断波动中逐渐增加的。从各部分构成比例看,利息收入在财产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2003年达到了76.18%。其次就是红利收入的贡献较大,在1992年~2003年期间,它从最初仅为4.22亿元的金额,增长到了高达3817.50亿元的收入,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86.66%。这说明,资本市场在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经历了居民财产高速积累和分化的时期,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差距超过了收入分配的差距,财产分布差距的扩大必然将成为影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我国城乡居民各项财产收入的构成状况,房产和金融资产合占79.67%,成为最主要的贡献部分。因此,只有对这些资产的分配状况进行有效合理调节,才能较好地解决资本要素收入的居民分配问题,进而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减少贫困,并最终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而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还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指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我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地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从而增加低收入者的财产性收入,进而减小贫富差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