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8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2/1

作者

□文/薛园园

浏览次数

1483 次

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提要 本文介绍了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特点,并详细分析了其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认为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战后复兴时期(1946年~1960年)。二战后,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的发展。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在第二阶段,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二)高速增长时期(1961年~1970年)。岸信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6年~1962年)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而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年~1970年)继续该政策,并提出实施重化学工业的具体计划,并开始采用筱原两基准原则来筛选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以包括政府、民间企业与学者的产业结构审议会成为承担产业结构制定的主要机构。
  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三)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71年~1980年)。经过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并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出现持续性贸易顺差。这一时期在内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染、消费垃圾、城市的过度拥挤、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的欠缺等。外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石油危机对高耗能的工业如炼铝、石化等行业产生严重影响,而日本汽车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猛增也使日本和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日本调整了其产业政策的方向,主要体现在:首先,发展节约能源和高加工度化的产业,加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其次,产业结构将由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程度高的加工装配业,鼓励技术引进和研究。第三,对在石油危机之后处于衰退的产业,则采取了成立萧条卡特尔、缩小生产规模、停产转产、鼓励海外转移等措施。第四,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日本在压力下逐步降低关税和简化关税手续,减少进口商品配额和限制,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四)国际化进展时期(1985年~1999年)。这一时期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九十年代之后在实现“地球时代人的价值”的信念指导下,倡导“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日本“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五)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经过前述几个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已逐渐由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向补充性的产业政策转移,政策目标由积极赶超转变为弥补市场失灵,政策手段上也由行政调控而逐渐转变为信息指导,通过发布产业结构展望的方式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经验
  (一)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是实现经济迅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效手段。纵观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战后几十年是日本产业发展最快、产业结构变动最大的时期。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日本政府合理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无疑是日本产业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迅速趋向高级化的重要推动力。因为有合理的产业政策,一方面能够弥补“市场失败”的缺陷,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后发性国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利”,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培育起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企业,对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传递了产业企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完善了产业基础设施,保证了资金供应,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政策只有与相关的经济政策合理组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产业政策必须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相互协调发展。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是在和其他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出来的,因而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持经济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发挥作用方向的一致性。这就是说,虽然产业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能凌驾于其他各项政策之上。因为产业政策的目标相对集中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之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比各项政策总目标窄,甚至有时会和其他经济政策发生冲突。其次,围绕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必须合理组合。一般说来,当一个政策目标仅用一种政策手段就可以解决时,问题就比较简单,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个政策目标往往要运用好几种手段才能实现。所以,在选择政策手段时,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最有效的政策手段并加以有效组合。
  (三)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不应妨碍市场经济本身内在规律正常的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的作用只是对市场力量的一种补充。综合分析日本的产业政策可以看出,日本运用产业政策不是要把市场机制改为其他机制,而是坚持了给产业企业以适当的鼓励来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向。为了保证不使市场机制失去应有的调节机能,必须保证:(1)产业政策是针对行业部门这一层次的政策。(2)维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3)扶植和保护的重点产业必须以国际市场为目标。(4)尽可能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
  (四)产业政策要尽可能地促进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产业的协调原则,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产业结构及产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协调。这种协调并不是指产业的发展必须按某个固定标准或一种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而要求各种经济组成部分基本能够正常衔接,没有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日本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合理化政策”以及其后的许多产业政策都是针对当时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而展开的。这些薄弱环节的解决为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日本产业政策所扶植的都是一系列关联产业,这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协调原则。(2)产业整体素质的协调。这种协调并不是要求各产业部门或产业组织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尽可能一致,而是要使各种互相关联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组织之间不存在强烈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反差。日本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得益于基础材料部门效率的提高,而汽车工业的迅速成长更得益于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不仅使中小企业受益,也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更加协调。
  三、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目前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日本产业政策的变迁与理论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时,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要注重知识密集型产业。日本的雁行论可以说是对战后日本实施追赶性产业政策的理论概括,日本比较成功的工业产品都是在美国完成基础研究,再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在日本进行应用研究和商品化。日本在追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日本发挥“后发性优势”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和改造之后应用于产业。从日本的经济成长过程来看,其产业政策采取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在发展重化学工业时,采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政策。当重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之后,日本又及时根据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石油危机引起的冲击,提出了产业政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换。可见,日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产业政策。这种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分阶段推进的战略,能够稳打稳扎。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其产业结构转换的具体进程基本一致。但是阶段性推进的战略,由于“时间差”,容易使后起国在赶超过程中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亦步亦趋。但日本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中败北于美国,显露出这种赶超战略的缺陷。世界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过程中,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又要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产业布局时,如果国情国力不允许大范围内三种密集型产业齐头并进,也可以选择重点部门行业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二)后起国家在技术引进时要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后起国家在资金、熟练劳动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差距。因此,在技术引进时,要将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从总体上进行考虑,要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换言之,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又不能置本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于不顾。在进口额中成品所占的比例1984年、1985年是30%左右,1992年是50.2%,1993年是2%,1994年达到55.2%。一般来说,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所以采取倾斜式不平衡发展战略,重点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优先发展某些产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目标的最佳综合效益。
  (三)产业发展战略要产、官、学、研一体化。日本经济能够创造奇迹是与这种战略分不开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日本企业、政府、高校、科技机构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日本全国400多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主要从事尖端技术的理论研究。700多个国家或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投资多、风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重大课题的研究,17000多家企业机构主要从事生产技术的应用研究,日本政府则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制与指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得科技开发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近几年来,以信息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其他产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是高度智能化,具有高附加值;它不依赖于稀缺自然资源的无尽消耗。因此,新技术革命突出了科学在新产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新技术产业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提供新产品的研制方案与科研成果,同时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然而,大学、科研院所虽然有高智能、高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却无制造、规模生产、销售能力,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形式下建立新的产业,或者共同开发新产品,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54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