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8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2/1

作者

□文/于冬梅 张 楠 王艳红 潘永泉

浏览次数

884 次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初探
  图书馆“学科馆员”国外说法不一,其说法包括学术联系人、学科专家、学科馆员、研究支持馆员、学科咨询馆员、网络馆员等。“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大学图书馆在“用户第一”观念下深化信息服务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笔者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在一般高校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等方面做初步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
  目前,各高校都在内涵上下功夫,“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基础,以质量建设为目标,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些对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信息载体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基地,一方面可利用最新的现代传播手段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做好配套信息服务,通过“精品工程”、“二八效应”来实现和提升自身的价值。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高校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联机编目等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迫切要求打破传统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学科为中心的新的服务机制,使图书馆的流、阅、检一体化,提高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按学科获取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率。所有这些都表明,一般高校图书馆急需具有学科知识的“学科馆员”。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然要求。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各学科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特点:一是学科专业性较强;二是同本学科相关专业的交叉性较强。由此,急需一批“学科馆员”,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组织能力,又熟悉各学科教学科研情况、懂得某学科专业知识的图书馆员分别承担起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起一种服务的新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机制不仅会极大地方便各学科专业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信息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知识创新,必定会受到各学科读者的欢迎。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馆员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大学图书馆人员结构正逐步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大多数馆员都具有本、专科学历,甚至还有研究生。“学科馆员”工作同时也是一种鞭策,一方面能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文献信息工作的技能;另一方面能加强某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给图书馆员提供自我发展的环境和良好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
  (一)制定和实施学科馆员发展计划。“学科馆员”根据对口院系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各类读者群的需求特点,在充分了解图书馆现有馆藏和所能提供获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科馆藏发展计划;负责对口院系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的选择,负责在互联网上对该学科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链接,并进行定时维护与更新。
  (二)为师生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提供指导。“学科馆员”负责与对口院系保持联系,及时掌握院系教学、科研活动情况,全面了解相关学科各种载体的资源,尤其是掌握各电子资源的内容特点、搜索引擎与检索策略等。配合教学需求,为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及时提供信息资源的介绍、辅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编写学科文献查检引导、读者使用指南,并为对口院系的师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指导他们快捷、有效地利用学科资源,提高师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三)为对口院系的科研立项和科技查询提供增值服务。“学科馆员”在服务于教学、科研显性需求的基础上,必须紧跟学科课题,挖掘课题研究中的隐性需求,提高服务的深度和增值能力。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与要求,为重点课题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最新的信息与服务。在指引和帮助读者查找所需要的信息源的同时,综合分析从几个信息源获得的查找结果,提出相关建议,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力争介入科研工作的各个阶段。
  (四)解答到馆读者提出的问题并开展网上咨询。在图书馆主页中设立“学科馆员”信箱,公布各学科的“学科馆员”具体在馆的咨询时间、地址及其他联系方式,使读者能与“学科馆员”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学科馆员”必须每周抽出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咨询工作,解答读者的各种问题。
  三、学科馆员所应具备的素质
  (一)学科馆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科馆员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当人梯,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信心和决心,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应该在工作中体现。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主动向读者提供准确、到位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传递与交流,才能推动图书馆与科技人员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高校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要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较强的网络信息收集能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繁多,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想在不同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开发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再从有价值的信息中辨认出核心信息,就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较强的网络信息能力,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加以规划、筛选,编制出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满足读者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学科馆员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网络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是非常迅速的,因此,学科馆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注重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以及信息内容的创新。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及咨询工作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学科的迅猛发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成为文献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四)学科馆员必须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学科馆员必须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对自己所要对口服务的学科能够深入进去,了解这些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同时,学科馆员要利用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分析、判断互联网上由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数据库组成的信息资源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和前沿信息。
  (五)学科馆员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科馆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专业数据库的原理、结构、链接和组合组配方法,对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印刷型文献、缩微和多媒体文献的检索工具要心中有数,并有立体的、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势。
  四、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举措
  (一)“学科馆员”的培养和选拔。一般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可行性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科馆员”的培养和选拔。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如下方法:第一,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第二,直接引进专业学科或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第三,聘请部分院系的教授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第四,鼓励工作人员报考其他专业进行深造。
  (二)“学科馆员”的目标策略。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根据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现状,对信息资源的组织、传播、利用、导航以及信息利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应当是“学科馆员”的主要培养目标。
  (三)落实有效的培养措施。具体来讲,应做好“四个结合”:一是业务素质的提高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相结合;二是普通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三是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四是专业知识教育与相关知识教育相结合。
  (四)建立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业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物质奖励的额度可高于普通工作人员;对于不能胜任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从“学科馆员”的岗位上退下来,重新评聘。通过考核评价和奖惩,增强“学科馆员”的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促使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97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