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
环境会计信息涉及很多方面,我国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对企业环境信息做了必须公开和自愿公开的区分。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等方面的潜在环境影响。
二、环境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确认
(一)环境信息的供给主体确认。环境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是指企业。对环境会计而言,企业需要更加详细、具体的环境信息以帮助其实施环境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各个有关环节,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信息已成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之一,对外提供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的环境质量情况,树立企业良好的环境形象,有助于吸引投资和银行贷款,增加企业的销售量,加快企业的发展。
(二)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确认。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是指企业外部需求者,具体包括政府、供应商、投资者、债权人、顾客、社区居民和公众等金融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关系人制定有用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问题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环境支出、或有负债以及各种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就企业的环境状况做出投资与否的决策;金融机构据此衡量环境问题可能招致的风险;商场上各方判断产品在使用生产中是否带来环境问题。
三、环境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博弈的动因
(一)受托责任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形成受托经营责任。企业经营管理者依照委托权限、按照企业所有者的要求开展企业活动和管理,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委托人报告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就是信息披露的受托责任理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企业财务成果、企业运营安全和风险的重要因素,并且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者关注投资安全性、收益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投资者必须关注企业的环境影响信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把环境信息纳入受托责任报告中,以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二)决策有用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种种行为选择和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依赖于相关信息的支持程度。为了保证内部和外部利益关系者和关注企业活动的社会群体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企业也有义务和责任向他们提供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结果的多方面的信息,也包括环境信息。
四、环境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博弈剖析
(一)环境会计信息供求双方面临的“囚徒困境”。在本模型中,博弈双方仅以信息的供给者和投资者为例进行分析。由于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动因不一致,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投资者想获得相关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以了解企业的环境支出、或有负债以及潜在的环境风险,有助于他们估计预期价值和投资风险,做出投资决策。然而,环境会计信息供给者则可能会隐匿披露某些环境信息,一方面由于环境信息不易计量,真实并充分披露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披露成本;另一方面避免真实的环境信息(如,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公司的或有负债较多、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会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环境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符合以下两个假设:1、供需双方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2、在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信息的供给者只能选择“真实披露”和“虚假披露”两种途径,投资者只能选择“投资”和“拒绝投资”两种途径。(表1)
表1中数字分别代表了投资者和信息供给者在各种不同战略组合中的效用水平。如果信息供给者真实、充分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则理性的投资者会根据真实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化,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然而,从表1可以看到无论投资者怎样选择,信息供给者虚假披露或者不披露时的效用总比真实披露时大。因此,在一次性静态博弈中,信息供给者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虚假披露或不完全披露,而投资者在一次性交易中也会理性地预见到经理的选择,从而选择拒绝购买。最终博弈结果是,双方效用分别为(25,20)的战略组合构成了纳什均衡。
(二)动态重复博弈的制约条件。经过多次重复的静态博弈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转化的现实过程中存在以下制约:
1、信息披露制度的制约。由于目前环境会计信息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在法律、法规、准则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体系不尽完善、内容较空泛、可操作性较差,准则执行的力度也不够,使得无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即使发现虚假信息也无法对信息供给者进行严厉惩治,导致供给方逃避处罚,严重阻碍了重复博弈最优均衡的实现。
2、信息不对称的制约。环境信息自身的复杂性、来源的多样性以及信息准确与否的难以确定性使信息接收者无法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信息供给者掌握信息生成与发布的整个过程,造成信息供需双方形成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信息披露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有限理性的制约。声誉模型中的参与人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经济学家西蒙在“有限理性模型”中提出,现实中的完全理性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掌握的知识、能力、信息的有限性导致其决策有限性,信息供给者在决策选择上可能无法预测长远利益而选择虚假披露带来的暂时效益。
(三)实现最优均衡的几点建议
1、弥补信息披露机制的漏洞。首先,政府、环保组织和会计职业界等应共同努力,尽快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准则及会计制度,使环境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并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其次,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大力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及准则的改进,针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再次,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排除人为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造成的障碍。
2、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提高环境信息的质量,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首先,应加大企业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其次,建立专门的环境信息审计机构及环保评价组织,由审计机构对企业提供的环境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检验、核实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传递给环境利益关系人。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质量才会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使之相信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是真实充分的,进而促进博弈得到帕累托最优。
3、克服信息供给的“有限理性”。克服决策的有限理性,必须使决策者在知识、信息和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方面通过强化企业的环境意识,对企业管理层及职工进行环保教育,使其对环境治理及环境信息披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环境方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对会计人员进行环境方面知识的讲授,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水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