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39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2/1

作者

□文/郑 飞 马广奇

浏览次数

3638 次

“盗版”的经济学分析
  一、盗版存在的经济基础
  “盗版质次价廉,零售商卖盗版以牟取暴利,消费者买盗版因为道德素质低下,而盗版屡治不愈则是因为政府监管打击力度不够强”,这类话语似乎已经成为官方治理盗版的一贯话语,但这只是对盗版现象的一种过分的简单化的标定,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在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入为主的想像,与当前的盗版市场现实并不相符,无助于理解盗版作为社会问题而存在的原因,也无助于执行部门操作的有效性。其实,盗版是一种经济现象,其存在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又包括市场供给两个层面。
  1、盗版存在的市场需求。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中,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商品市场上,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地选择盗版而不是正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产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趋之若鹜。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性价比远高于正版品的性价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并不大。比如说,在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价格比为70:238,而且“盗版”的效用并不比正版差很多;在有些软件行业,甚至会有1:600的价格比,这么大的成本空间能不诱人吗?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由厂商生产出来的。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什么是商品的“生产价值”呢?对厂商来说,那种商品值得生产,不只看它的价格高低,也不只看成本大小,要看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的差(即利润),或者看价格-成本比。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很高,但是生产成本也很高,从而生产无利可图,价格-成本比小于1,哪家企业也不会主动去生产它;反之,即使一种商品的价格很低,但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产利润相当可观,价格-成本比大于1,这种“挡不住的诱惑”使厂商无需政府动员也会趋之若鹜,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
  二、盗版的“经济效应”分析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1、从消费者剩余来看,盗版活动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短期而言,由于盗版品的存在,原来不能购买或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改为使用盗版品,因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买主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长期而言,盗版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情况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版品生产企业对盗版品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击措施,让盗版品泛滥成灾,正版品的生产完全无利可图,不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排挤出市场,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进而出现逆向选择,此时消费者的福利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在长期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正版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逐渐逼近盗版品的价格,从而正版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最终完全挤占盗版品市场,那么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2、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就盗版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盗版品的生产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因此其经济效率会提高,从而在盗版活动中会增加其生产者剩余。就正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如果盗版厂商剩余的获得仅仅是正版厂商剩余的一种转移,那么正版企业必然会损失剩余;如果由于盗版竞争的存在,促使正版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量,即使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正版企业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会福利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来表示,因而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就直接取决于买卖双方剩余的综合变化。从人们的内心和一般认识上看,通常认为盗版对社会是没有好处的。盗者,偷也!仅仅一个“盗”字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其实,从长期来讲,盗版活动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因为市场上盗版产品的多少将影响到正版商下期的研发投入。因为盗版产品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预期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时,正版商将停止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这将影响到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进而造成对总产出的影响。

  三、政府反盗版策略的反思
  对于“政府”在打击盗版方面的作用有着两极化的理解:一种是对“行政执法”的过分迷信,言必称“加强监管与打击”;另一种是当发现始终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时,便将其归结为行政机关“执行不力”。
  实践表明,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低效作为使得原本应承担监管角色的政府成为单纯挥舞大棒的“打手”,而雷声大、雨点小的“大棒”政策及一次次的行政打击运动,非但没有在客观上真正有效抑制盗版的泛滥,反而使得政府的作为能力和公信力受到了普遍质疑。
  上述分析表明,盗版既可能增加经济福利,也可能会损害经济福利。盗版对经济福利的损害为政府的反盗版提供了充分的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盗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反盗版策略?本文提出如下看法和对策:
  1、政府不能完全杜绝盗版活动,因而彻底消灭盗版不应该成为反盗版的实际目标。一方面只要盗版现象产生的市场基础存在,盗版是不可能人为消灭的;另一方面盗版活动复杂多样的效应,也决定了完全杜绝盗版行为本身也就不理智。因此,政府的反盗版策略应该是抑制盗版活动,减少盗版数量,把盗版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盗版行动应该适度,过度严厉和过分宽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盗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各种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就是盗版使社会付出的代价,简称盗版成本。不仅如此,政府或社会的反盗版行动也会给社会带来成本。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预期,当政府采取比较严格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上升,而盗版成本则会下降;反之,当政府实施比较宽松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下降,而盗版成本则会上升。也就是说,反盗版的成本是随着反盗版程度的增强而上升的,而盗版成本则随着反盗版力度的加强而下降。显然,反盗版行动就存在一个“度”,社会究竟应该对盗版采取什么程度的行动,必须进行相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一项理性的反盗版行动应该使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可见,政府的反盗版并非愈严格愈好,也不是愈宽松愈好。
  3、修改过时规章制度。诚然,执法不力是导致盗版泛滥的重要原因,但是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所谓保护版权的部分制度也是盗版泛滥的原因之一。这些过时的制度助长了市场垄断,而高额的垄断利润必然衍生出更加疯狂的盗版。对此,应该有理性的、与时俱进的认识。
  4、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如果说垄断产生盗版,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相应地,运用市场竞争来反垄断可能成为政府反盗版的优选策略。■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