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不完全适应。与市场经济的运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从表面上看与我国的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等有关,但实质上是市场经济开始向计划经济办学模式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使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效地运行,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规律。
一、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办学体制,从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上都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大发展,这种大力发展又带来了社会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和层次的转移。挑战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从教育观念到办学模式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功能。
第一,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管理要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变革,适时调整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但是,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经济规律不能替代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管理只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深化改革只能紧贴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学。高等教育管理如果完全商品化、企业化,以盈利为目的,那就完全改变了教育的宗旨,等于违反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本义。
第二,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互助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才支持,而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市场经济提供办学资源支持,两者的汇合点就是高等教育管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就是要努力摒弃影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人才”的教育观念、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各种管理等方面陈旧的东西,以自身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给自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高等教育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做法可以参考借鉴。如,市场经济是按供求关系调节运行,而高等教育管理在变化改革时,也必须要研究社会对各高等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决定开设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建立起打破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以学科为主的开课原则,体现培养学员掌握综合和应用知识及创新能力的灵活机动的办学机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也都可以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办学过程中改造运用。
二、市场经济下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
第一,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破除经院式的教育观念。在有些人的头脑里,教育就是在围墙内培养学生。他们认为,要学校适应市场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要,便是把教育当作“经济的工具”,“是背离教育规律的”。的确,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背离教育规律来办教育,但教育还要受制于、适应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等教育只有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才有生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的自主权,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等、靠、要”的思维定式。从办学经费到招生分配,一切都依靠政府。但是,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不应完全依靠国家,而要多渠道集资。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既要受国家宏观调控,又要区别情况从社会实际出发,学校有一定的调节权、自主权,尤其在招收自费生、委培生方面,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学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三,导入现代管理体制,破除现有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体制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对学校管得太多,学校对政府依赖也太多,政府直接干预高等学校运行过程。从学校内部来说,学校对系、所管得太多,系、所对学校依赖也太多。机关庞大,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益低下,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这种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管理体制影响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办学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由于高教管理运行机制缺少生机和活力,因此学校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第四,教育要面向市场,培养社会型人才,破除教育“不宜面向市场”的观点。有人认为,教育面向市场会影响教育质量。还有人认为,教育就是教育,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学校是一种产业,即知识产业,知识化集约型产业。学校培育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向学生传授知识,实现知识价值的转移。个人求知欲的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人才成长后,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一味强调服从社会需求而将个人需求、个人特长束缚得死死的,其结果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人才的成长,社会需求实际上也难以满足。
三、建构市场化高校教育管理格局
第一,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高等教育管理形势,认真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国民消费结构和教育需求,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各方面情况: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与政策导向,特别是要联系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进行行业经济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保持高等教育管理的先导性,前瞻地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培养口径,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开办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历、非学历、全日制、非全日制的教育;办好特色专业,特色是每一所高校的拳头产品、品牌产品;改革学制,使学制更为机动灵活,更适合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们进修、学习。
第二,从人才竞争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高校大规模扩招,并创办了一定数量的大学城,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这给原本就贫血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负荷,从校舍、设备、师资、宿舍等各方面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学质量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因此,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既实施目标管理也重视过程管理,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稳步发展,注重质量,应是我国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必走之路。
第三,从竞争性出发,加大高教投入。目前,大多数校长最为苦恼的事,是“教育投入太少,办学经费短缺”。高校亟待国家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形成经费保障机制,制定鼓励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高教的资金来源。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还较低,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沉重负担,基于教育公平原则和大众化教育的要求,高校收费已不宜继续上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要增强自身实力,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第四,从国际教育竞争环境出发,抓好品牌经营与国际合作。高校品牌是历史塑造的,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学子专家的努力,以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学术成就和桃李满天下的成果逐渐树立起来的。在市场化竞争加剧的形势下,高校的品牌设计、品牌宣传、品牌经营会逐渐得到重视,与国内国际名牌大学的联合办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师资互派与教学管理的密切合作等市场化经营模式将会得到逐步运用和推广。由此,高校管理将逐渐走向市场化、国际化,而市场化、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也将大大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随着我国加入WTO,非义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已列入服务产业领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市场必将向世界开放。近年来,国家高教管理重心下移,从招生、用人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高教从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教育,我国已逐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从国际国内总体形势看,中国高教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场特征逐渐显现,中国高教在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上将逐步贴近市场,走向市场化管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