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会计国际化与会计国家化的概念和差异,阐释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优点,针对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会计准则存在的缺点,就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家化是一对矛盾体。国际化要求打破国界,发展世界性的会计理论,创建一套会计准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中加以应用。而国家化则强调国家的主体性,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各国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巨大,把国际会计学限于国别分析。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全球化与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环境因素是影响一国会计准则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异同,有些是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所决定的,也有些是由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一些技术性缺陷所造成的。虽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也不能否认各国环境差异的客观存在。如果不考虑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只强调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重要性,势必造成世界各国面临交易费用与制度制定成本无穷大的风险。这是因为,无论合理与否,各国已有的会计准则是与本国相关法规制度协调一致的,在变革原有准则、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后,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姑且不论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否有权变迁其他相关法规,即便有这项权力,这一修改行动本身的花费就将是天文数字,更别说修改对各国政府及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了。国家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国际化是国家化的发展趋势。在实际会计准则全球统一化、标准化的漫长过程中,一定时期内的国际化和国家化并存局面将不可避免。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优点
1、有利于跨国公司管理。跨国公司为加强对其在国外设立的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来编制并合并其财务报表,但是不同子公司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如果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会对该跨国公司内部报表的合并、分析和应用产生障碍;同时,东道国以及投资国政府处于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考虑,也需要了解该跨国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跨国公司的管理。
2、有利于国际资本流动。随着跨国投资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企业都需要从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而要想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企业必须获得资金提供者的信任,这种信任首先是建立在资金提供者对企业以财务信息为主的很多方面的考察之上的。但在国际市场上,资金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对财务信息的理解总是从各自国家的会计准则出发,也就是说,这种由于会计准则不同而导致的不可比性会计信息将产生对外国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不信任,这必然会阻碍国际资本的正常流动。可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十分必要。
3、有利于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一个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时,往往需要按照东道国的会计准则来编制财务报表,而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又需要按母公司所在国的会计要求对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后再合并,如果该公司在境外上市,那么还需要按照上市国的要求调整财务报表。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会计开支、增加了成本。一些跨国公司每年用于编制、调整这些财务报表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可以为这些跨国公司节约费用。
4、有利于世界范围内会计准则建设的提高。会计准则的建设本身也是一个伴随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水平越高,经济管理对会计准则所做出的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从这一点来看,会计准则国际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以协调化的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建立本国的会计准则,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几点思考
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是由美英及欧洲大陆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必然注重与它们自己国家的会计惯例的一些差异进行协调。在这样的趋势下,同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我国也将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深化改革。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经济全球化的东风,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发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既实施“引进来”,又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一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并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又不能全面否定它。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既吸收和借鉴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又要顺应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1、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财税政策与制度的出台、观念的转变等。当前要认真检讨配套的财税政策与制度,制定充分合理的损失准备和税前抵扣制度,及时消化企业的不良资产,以提高配合会计改革的积极性。同时,要适时调整一些与上市公司相关的政策法规,避免片面考核盈亏、利润率等少数指标的倾向,从而降低企业编造假财务信息的可能性。
2、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既采用统一制度又颁布准则的双轨制模式,这种模式只是一定时期的过渡方案,用会计准则来取代会计制度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中,英、美和西欧的会计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应积极加强与他们的对话与合作,学习他们先进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并参照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吸收和借鉴。
3、会计准则是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制定的,企业适应会计准则有一个过程,这中间还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企业必须在财务人员的培训方面投入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以便在新准则生效时,财务系统能尽快适应。同时,我国在准则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企业对准则本身理解不够,有的企业是出于自身动机,使得准则的执行违背初衷。因此,还必须强化准则执行方面的监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做足准备,事先创造好条件,才能发挥新准则的效用,增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4、我国会计准则发布的条数过少,很多情形还比较笼统。我国自1992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到目前为止,只发布了16条具体准则,而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40多条。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步伐,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5、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我国精通国际会计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需要依靠教育大力培养会计人才,并有意识地培养国际会计人才,以此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总之,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顺势而为的态度,即不盲目照搬国际会计准则,又要与时俱进,在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维护我国利益的同时,注意与国际会计协调的总体进程保持一致,这是稳妥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可取途径和明智举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