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0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3/1

作者

□文/潘淑会

浏览次数

733 次

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对策思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经济发展使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上升,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先对我国能源行业的现状加以介绍。
  一、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水电等。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按照世界能源进口量计算,若一国原油进口量超过一亿吨,则石油即成为该国的政治生命线,必须积极开源节流,促进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已连续六年原油进口量超过一亿吨,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将近50%,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将出现衰减,供需缺口将达1.5亿吨,占消费总量的45%;2020年供需缺口将上升至3亿吨,占消费总量的60%。另外,由于我国石油很大一部分从中亚和西亚地区进口,受战争因素、海上运输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海外石油供给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国际油价的不断上升,对我国经济来说,石油已成为重要瓶颈之一。因此,石油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时,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仍很大。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高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5%,比经合组织成员国高出46.5%。另外,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运输能力对煤炭供应构成制约,近年来,煤炭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用煤企业煤炭库存也呈下降趋势。煤炭价格不断上升,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企业产品价格上升或减少企业盈利,进而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加之我国煤炭利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利用效率低。据统计,全国煤炭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小煤矿回收率仅15%左右。照此计算,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炭资源被浪费。因此,提高煤炭回收利用率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天然气具有热效率高、污染小等特点,因而被称为清洁能源。2004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60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仅为10%左右,我国剩余天然气储量大约可用70年左右。另外,我国天然气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已初步具备,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及市场经验,为该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其发展速度呈加快趋势,用户支付能力在不断提高。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需求量会快速增长,但目前天然气开发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因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产区地质条件复杂,东南沿海的天然气开发也面临地质条件的不利影响。因而,我国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成本较大。下游的天然气供应网络建设也需投入大量资金,这些都使天然气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在水电资源方面,水电长期以来供不应求,近几年全国拉闸限电的省市和地区不断增多。水电开发也是能源行业面临的问题之一。
  以上分别介绍了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行业的发展现状。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仍较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运输压力大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逐步扩大天然气等新能源的消费比重。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积极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效也是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能源紧缺原因分析
  (一)重化工业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张。从目前的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重化工业,如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资源消耗较高的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加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各地方政府竞相发展附加值高的重化工业,这些行业大部分属于高耗能行业,因而拉动了对能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重化工业的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60%以上,高耗能产品的增长直接拉动了近年来我国能源高消费的增长。在未来几年,高耗能的重工业部门仍将是我国能源需求的重要增长源。
  (二)跨国公司在我国消耗了大量能源。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不仅因为我国有大量引进外资的优惠措施,还看准了我国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因素。此外,还由于我国能源价格长期以来明显低于国际市场这一有利因素。跨国公司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到70%~80%,大量消耗着电能等各项能源;在重化工业中,跨国公司也占很大比重。因而,三资企业无疑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大户”,而能源需求增长的紧张局面却要靠国内政策、国内企业来承担和消化。
  (三)居民消费水平升级推动了能源需求。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0%多,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是,未来一段时期,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是必然趋势,城市化将使能源需求大幅度提高。加之小轿车的普及,人均住房面积逐渐增大等因素,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后工业社会中,小轿车耗费了整个社会能源的30%。我国目前邻近城市的郊区地区,有些也已摆脱了单纯依靠植物秸秆作燃料的旧习惯,开始采用电饭锅、煤气灶等,对电能、液化石油气的需求不断增长。
  (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极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环保和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外延式扩张方式。其实质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排放,能源利用效率极低。我国能源利用的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不利于提高能效。如,风机、水泵的平均设计效率为75%,低于国际水平5%,运行效率比国际水平低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0个百分点;工业锅炉运行效率比国际水平低15%~20%,中小电动机运行效率比国际水平低20%。
  (五)能源体制因素制约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的管理体制缺乏激励机制来提高能效。虽然煤炭资源价格很早已经实行与市场同轨制,但是缺乏有效机制,没有实现煤炭资源的资产化,“异质同价”现象严重,资源开采成本外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煤炭企业在开采生产过程中采厚弃薄,浪费现象严重。油气资源开发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另外,在成品油定价中,我国的定价考虑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未完全与国际油价同步上涨。在电力供应中存在一定的垄断,使电力生产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上这些因素,无疑都加大了我国的能源缺口。
  三、我国能源行业进一步发展对策思考
  (一)实施能源外交战略,推动跨国并购,开采国外能源。石油安全是能源外交的核心,我国石油进口战略应考虑分散风险,促进石油进口多元化。在确保中东石油进口的同时,加强与中亚、拉美、非洲及俄罗斯等产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因此,能源外交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能源外交谋求在全球资源能源配制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胡锦涛主席几度出访,与俄罗斯、哈萨克、埃及、加蓬、阿尔及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6个国家签订了石油供需计划。2004年胡锦涛出访非洲3个重要产油国,阿尔及利亚和埃及与中石油签署了石油合同,而中石化将首次从加蓬进口石油。胡锦涛出访哈萨克期间,也与哈签订协议,推动了以能源合作为龙头的经贸合作,中哈石油管线开工被誉为中国能源外交的典范。只有这样积极参与开发,利用海外能源,才能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中占据较为主动的地位。因此,在立足国内能源开采的同时,应实施能源行业“走出去”战略。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正在积极落实能源外交的成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及跨国并购活动。中海油已对苏丹、秘鲁、缅甸以及哈萨克等国境内的油田投资了数十亿美元资金。中海油签订协议联合开发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上的天然气田。2005年9月中石油与中石化共同组成投资公司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线资产收购。2005年10月中石油获得加拿大当地法院的正式批准,成功收购哈萨克PK石油公司,改写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新记录。2005年12月中石油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联手从加拿大石油公司竟得叙利亚最大的石油公司股份,进军叙利亚石油开发,双方将共同拥有大约每年300多万吨石油的权益产量。虽然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因美国政治因素的重重阻力而不得不放弃,但是表明了中国石油业向世界寻求国际资源的巨大决心。
  在上述拓展海外油源的同时,应贯彻十一五提出的“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能源战略,这是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不仅是对国际上关于中国能源威胁论的回应,也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务实之举。
  (二)开源——建立多元化能源体系。首先,应大力开发我国丰富的天然气储备,因其热效率高、污染小,堪称优质清洁能源。2000年在塔里木盆地建立起玉河等5个大中型气田后,又陆续找到18个大中型气田,累计探明储量5000多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可将西部天然气最终输送至长三角地区和上海等能源紧缺的大城市。另外,在渤海湾和我国东南沿海,也在积极探测天然气田,逐步提高天然气等新能源的比重,对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提高能效有重要作用。其次,在清洁能源中,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水电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为3.78亿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了2%,开发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潜力巨大。在核电方面,核电可作为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中国核发电量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虽然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全球有一股抵制新增核电站之风,但是只要我国在技术及装备上严格把关,是能够安全稳妥地开发核电的。我国陆地接收太阳能辐射总量为2.5亿千瓦,潮汐能也在2000万千瓦以上。将以上能源开发好、利用好,无疑将建立起稳定、安全、清洁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三)节流——以节能方式增加可利用能源。研究表明,世界能源总量的50%~70%由于现有的耗能设备和方式而浪费,在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的当代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在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8~10个百分点。据有关专家推算,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仅通过改进技术装备,我国的节能潜力就有26%以上。因而,我国节能空间巨大,应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严格执行厉行节约的能源制度和措施。另外,应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高耗能产业、淘汰高耗能设备、加快节能产业建设,发展低能耗的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型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另外,从企业微观层面上,应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节约能源,使企业和居民更多地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四)进一步深化我国能源体制改革。虽然能源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煤炭价格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石油、天然气行业已经组成大型企业集团;电力体制改革也已经实行了厂网分开,采取了电价新机制,但是我国能源行业的体制约束尚未消除。如,煤炭企业机制转换落后,企业竞争力不强;煤炭流通的市场化体制不强;油气市场准入、建设适应WTO要求的五年内开放的成品油及天然气市场体系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另外,能源的价格改革有待深入,如何科学地建立能源价格管理体制、合理地形成能源价格体系,关系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979 位访客